本版导读
自学·自励·自强
一访省美术出版社摄影室主任黄继贤
案头上,摆着一本1986年10月份出版的《摄影美学初探》。全国摄影家学会副主席袁毅萍在书的《跋》中这样写到:“它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本摄影美学文集……为我国摄影英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谁能想到,这本32万字书的责任编辑竟是一个没有上过学堂的人呢?他,就是省总工会自学成才二等奖获得者、陕西美术出版社摄影室主任黄继贤。日前我慕名采访了他。
推门而入,客厅迎面墙上的那幅彩色照片“华山全景”。它的壮观气势当即吸引了我。奇拔峻秀的华山,云飞雾绕,苍翠松柏,依稀庙宇。真可谓飘飘欲仙,神奇无比。
“捕捉到这样的场景不容易吧?”我好奇地问对。
“是啊,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听人说下车可能天气转晴,我想这可是个机会,便到办公室背上相机上了华山,在爬山的途中就遇到云雾翻动,头上一片晴朗。脚下云海浮动,好象伸手就能摸到太阳似的。”
他边说边比划,好象又在攀登西岳主峰。“我赶紧往山上跑,腰痛得实在不行了,就用双手在石级上爬行,就这样紧赶慢赶,当系上绳子又一次爬上树稍拍下这个景色时,已足足用了6个多小时。”
“这就是人们说的华山顶上的‘黄金角度’吧?”
“不,是那一张。”他指了指我背后墙上的另一张黑白照片。
这幅西岳险峰,在云海中拔地而起,似锋利尖刀直插云天,更有一派壮观的气势。
为了寻找这个角度,他在两年时间里曾十多次爬上华山,不管刮风下雨,雪天暑天,爬遍了那里所有的山水、小道,选择过不少角度,终于透过树枝的缝隙发现了它。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从1982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出版社工作以来,爬山涉水50多次,拍摄了上千福风景照片,连续三年出了三本富有民族特色和古城气息的挂历,其中“华山春色”还在英国、香港和人民画报社翻印出版,发行达10多万册;尤其是那本配有唐诗的“锦绣三秦”更是深受外国侨胞的喜爱;另一幅题为《华山》的年历,使李白“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劈两山”的西岳壮景跃然纸上,1985年参加了我国在香港举办的书展。诗人文大家为他的摄影作品题了一幅对联:“是画非画画中有画画山画水画卷美,如诗似诗诗外有诗色香诗韵长。”
这些挂历,从构思、立意、创作、编排到出版,不知倾注了他多少心血!为了提高艺术素养,他在学文化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唐宋诗词和历史书籍,看了不少电影戏剧。为了选好画面构图,他多次翻山越岭,仅是拍太乙池就七上翠花山。为了给挂历起上一个新颖的名字,就不知翻阅了多少资料,请教了多少名师,终于使我省出版的挂历发行量第一次跃上万册。“是什么在催促他?”
“是压力”他告诉我。老黄是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拿起照相机的。他这个不识字的文盲曾象炮兵测距那样,用大拇指练习测焦距;象抓中药那样,用手捏黄土练量药,在被窝里摸索镜头的伸缩距离,苦练夜间操作。他经受了血与火的战斗考验,拍摄了许多珍贵的镜头。其中有270多幅被部队收为资料。30多幅被解放军画报收为资料,并为此荣立了战功。
从拍摄战争资料开始,直到新闻照片、风景片、艺术片。他以战争给予他的坚韧,努力地探索着。从事摄影30多年来,从1964年全军影展开始,几乎每一届都有作品参加全军影展。近几年来,《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和《旅游》、《电影》等杂志以及陕西、天津、辽宁等出版社就先后发表了他120多福作品。在去年底工作总结时,省出版社的同志给他评了7个单项奖。
我们期待着黄继贤在自学成才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杨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