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窃喜
夏 车
做了父亲,方知舐犊之情。那一日与朋友谈及儿子,我兴高彩烈地说:才一岁两个月么,就会爸妈的乱叫,真聪明。朋友听了,笑笑说,是不笨呢。不笨,岂不是聪明,我暗自窃喜有了个聪明儿子,并把朋友的赞语告诉了妻子。谁知她一撇嘴;你也不问问,哪个一岁多的孩子不会叫爸妈,就你那宝贝聪明。朋友是不愿扫你的兴呀,不笨难道就算聪明么。一盆冷水泼来,顿时使我清醒过来,朋友的赞语,也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言辞呀,自己窃喜得太早了。
其实,过早地窃喜,又岂止我一人呢,又岂止表现在爱子上。我爱读报,报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国专家翘起拇指说;中国人真行!某国海员说:中国某城市是我过去的最好城市,某某舞蹈团出国演出,轰动当地,场场爆满……单看这些标题,自豪之情便溢于言表。然而,冷静一想,却来了问号:中国人真行。对外国人来说张三是中国人,李四也是中国人,统而称之罢了。难道中国人真的个个都行吗?人家说中国某城市最好,我们又没有周游各国诸城市,就敢以此肯定我们最好么?人家是不是在说外交辞令也未可知。倒是钱君匈先生最近美国一行,更告诉了我们,不可过早地窈喜。钱先生是位书画篆刻家,最近他赴美国讲篆刻,听众观众场场爆满。他篆刻表演完毕,不少观众来问,刻章何不用机器呢?看,理解尚谈不到,惊慕何有。钱先生八十多岁了,又有眼疾,带着放大镜在“石头”上刻字手不颤,这一点吸引了不少爱稀奇的观众。用钱先生的话讲,中西要需交流需时间。爆满并不等于轰动。
上边说了一通不该过早窃喜的话,并非笔者无爱国之心。只是想说,我们有时太单纯了,太注意关心别人怎样看待自己了。这也许是好事,有利于自尊、自爱和自强。但是走到了极端,就不好了,就会变得自傲、自喜、自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