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10月24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钟声 图片新闻 承包权可以继承吗 一场肖像官司 违令养狗惹出人命案 图片新闻 钱迷心窍 职业习惯 旅馆?监狱?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钟声

咸 然

法律,使人联想纷纭;银镀的天平;浩繁的卷帙;神秘的殿堂……在我们这个共和国里,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少公民,因此,也就不乏辛勤耕耘的人。

发自五家报纸和两家电台、电视台的几则报道,引起各级司法界的强烈关注:“咸阳市渭城区司法局领导有新招,普法教育有良方。”作为区司法副局长的何文俊,和同志们一样地欢欣,他们几年来孜孜以求的事业,终于收获了。

普法工作一开始,上级就把负责全区普法教育的重担,交给了六八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的何文俊。

46万人口是普法对象,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任务重,无师资,无教材,无先例,从何抓起?他急了,他失眠了。然而,他开动脑筋,倒底还是想出了新招招。他说:“法律是一门社会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普法不能一呼百应。”他首先组建了“普法讲师团”。这个讲师团38人,24名是大专毕业生,11名是从事政法工作三年以上的一支精干的宣传队伍。这支队伍是我省最早的普法讲师团。

搞法制,驾轻就熟;对新道道,他却所知甚少。白天,何文俊蹬着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跑厂矿、农村、机关、学校摸情况,拿办法。夜里,他伏案灯下,翻阅资料,学习法典编写教材。写下了长达三万六千多字的《宪法》辅导材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值中年的何文侈,在法苑这块土地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几年来,他上法制课31场,听众达4万多人次。听过他的讲课的同志反映:何文俊的头脑就好象是法律条文的“活电脑”。

梅花香自苦寒来。对此,教师恐怕感触最深了。不少教师、教授曾多次听过他的课,他们说,老何的课上得这么好,可见他法学造诣之深。我们不仅受到了一次法制教育,在教学上也得到了不少启发。

对此,何文俊诙谐地说,干工作就要“盯住不放”,不怕人家说“脸皮厚”。虽是戏言,却也形象,他为工作真是个风风火火的厚脸皮。一次,为了争取时间,他晚上闯进医院,向在病榻上的区委负责同志汇报工作,使这位负责同志也为他这股子劲头感动了。

何文俊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做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团结带领大家干番事业,自己就要身先士卒。”

要求同志们做到的,何文俊首先做到。上下班,他总是早来晚走;开会,他从来没有一次让大家等过;节假日,他又总是替同志值班。1985年全区召开普法经验交流会议。会期两天,负责宣传工作的小赵把当天的会议剪影,连夜赶洗出来,在笫二天早上开会前,就得把会议剪影宣传栏在会场布置好。何文俊协助小赵一直干到深夜两点,小赵见他感冒挺重,实在支不住了,催他回家去,他才走了。第二天一早,何文俊又出现在办公室里。他帮小赵把贴好的宣传牌从四楼抬下来,早上7点50分与会代表陆续来了,当人们经过会场看见新布置的宣传栏时,无不赞叹,“司法局的工作‘今照明取’。”

经过何文俊与普法讲师团的辛勤劳动,一批基层宣讲员、辅导员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省建十一公司、省六公司、国棉一厂、七九五厂等单位的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学法,培训班刚结束,就亲自备课,担任教员。“雪球”越滚越大,效果日益显著。到去年底,全区参加普法学习的人已达27万,从机关、厂矿到学校、乡村,人们学法蔚然成风。法制的钟声在千千万万人心头回响,敲响这庄严的钟声的,是在司法战线上辛勤耕耘的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