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10月29日
第2版
02

七色盘前的自强之路

记残疾青年、宝鸡工务段养路工申新志

一个整天和钢轨、石碴打交道的伤残养路青工,竟一举夺得全国青年美术书法摄影《长安》大奖赛优秀奖。他,是经过怎样的顽强拼搏走上成才之路的呢?带着这样的兴趣,笔者前往西宝线的四等小站——杨陵,来到养路工申新志的家里。

小院幽深。几间自盖的小土屋,掩映在铁道旁的树丛中。在小申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无论墙上挂的、床上铺的,还是桌上摆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其中有清丽高雅的大幅油画,有气势磅礴的水墨画;有古朴淳厚的民间手工艺品;还有用粗土布制成的质朴粗犷的棉纱画、扎染画、布贴画。这里,简直象一座迷人的艺术殿堂。

看到一幅幅清丽飘逸的作品,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残疾青年之手。

他确实不幸。5岁那年,他在一次玩耍中,左脚被砸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但他那生就的倔脾气,促使他一拐一拐地学会了打篮球、骑自行车…·…1981年,他高中毕业未升人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在小小的杨陵镇,一个棒小伙找个工作尚且不易,何况一个残疾者!但是,他没有低头,他在生活的激流中拼搏。在领工区办的商店里,他卖过鞋和水果;也沿街叫卖过冰棒;摆摊卖过“面皮子”;还在工程队当过普工。后来,他从绘画艺术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在6年的待业生活中,他白天去干临时工,晚上学画到12点以后。在一位就读于美术学院的高中老同学的帮助下,他读了大学的课程,接触了罗丹、米勒、徐悲鸿等许多名家的作品。他在生活上是清贫的,甚至有点吝啬,去一趟西安,连顿午饭都舍不得吃,只买两个红薯充饥。可是买起书画、颜料、油画布却大方得很,一次就花几十元。他坚持每日一画,从油画、国画到水粉,什么都画,后来又搞软雕塑、扎染画,光画的草图就有几大捆。他用人家废弃的棉纱和破布头,制作出来的布贴画、棉纱画,造型奇持,浑然天成,立体感强,如出水新荷,给人以清新神奇的感觉。

几度春秋,他的画技大有长进,先后有80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局、分局等各级美术展。他创作的反映养路工生活的大型油画《铁路畅想曲》,还在全国获奖。

1987年元月,25岁的申新志通过考试,当上了一名养路工。坎坷的道路,父辈的熏陶,使他对这一工作倍加珍爱。别人每天干25个枕木定额,他一根不少。并在工作中努力观察捕捉养路工粗犷、朴实的形象。最近,他创作的两幅软雕塑,四幅棉纱画和一幅大型油画,又送往郑州铁路局美术展览会展出。 (高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