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崛起的“如意”
——记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
进取奋斗 严谨求实优质高效 最佳服务
在秦都古地的咸阳和旅游圣地茂陵之间,有这样一个身披彩带的“新秀”正在改革年代崛起。它,就是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
昔日“耕牛”震神州
1985年岁末:
——中国电子报率先公布全国44家企业48个型号的彩电质量检测结果,其中“如意牌”彩电各项指标名列前茅,第一次在全国崭露头角。
1986年岁末:
——新华社以“彩电质量谁占榜首”为题,发布了我国首次彩电测试评比在北京揭晓的消息,“如意牌”等12种14吋彩电被评为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
1987年岁末:
——中央电视台最先传出喜讯,“如意牌”彩电在全国首届质量评比中,又荣获一等奖。经济日报接着披露,“如意牌”彩电被预选入国优产品之列。日前,如意SGC——3702型彩电又荣获国家银质奖。
至此,这个年仅3岁的古都“新秀”,连创6个部、省优产品,已有20多万台“如意牌”电视机和300部广播发射机进入千家万户,为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美好。
国营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是在秦川拖拉机厂原址上,由原铜川的七六二厂、省属秦川拖拉机厂和陕西彩色电视机厂合并而成。1982年,部、省合资筹建,正式成立于1984年9月间。现拥有职工3000余人,产品以生产电视机和广播发射机为主。该厂当年不仅顺利完成合并搬迁,而且还建成3条主要生产线,盈利100万元。产值年年有提高,利润岁岁有增长。1987年达到1.6亿元,比原来3个厂的工业总产值翻了4番。陕广厂成为打破行业界限,部、省合资经营的新模式,被作为国家三线建设单位搬迁成功的典型之一。昔日生产“耕牛”拖拉机的厂家,却生产出为世人瞩目的电子产品。
迎接“天南海北”的挑战
1984年12月25日,一条从日本胜利公司引进的、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这里剪彩投产。当时,面临“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4大电视机基地已经形成和确定的局面。陕广厂领导清醒认识到,摆在3000余名职工面前的仍是一条艰苦创业的路。如果不能在短时期赶超“名牌”,建立“如意”独具特色的优势,那么在激烈的电视机市场上,就不会有“如意”之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生产出名副其实的“如意”电视机,才能赢得用户,打入新的竞争市场。他们选择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我国国情、便于国产化的新型机蕊;生产线体上设有一套严密的质量反馈网、控制点、检验点;选拔优秀技术工人当专职质量员;还广泛、持久地开展了群众性的优质生产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经过1年多的努力,“如意”彩电的各项指标稳定提高,使该厂成为电子行业第一批跻身于部优行列的企业。近年来,在电子工业部百家企业主要生产指标反馈表上,陕广厂质量稳定率几乎月月为100%,保持并列第一名的殊誉。
让“如意”尽如人意
陕广厂信守“质量第一,用户如意”的服务宗旨,有效地提高了“如意”产品的社会效益。据统计,“如意牌”电视机的返修率只有1%左右。1986年,该厂向云南一次发出万台电视机,至今无一台返修。湖北宜昌广播电视服务部经理到该厂时高兴地说:“买你们的机子真放心,200台使用1年多没出现一台毛病。”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曾与他们签订万台彩色组装件合同,国外使用后反映很好,并要求增加订货。现在,陕广厂不但形成了全国性的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网,还经常派人走出去征求用户意见,传授维护保养技术,开展巡回上门服务。应用户要求,近几年先后为各省、市广播电台培训了近千名广播机维修保养技术人员。在去年5月的全国广播机武汉定货会上,用户争着订购他们的产品,一次成交额达280万元,占此次订货会成交数的一半。3年来,这个厂生产的“如意”彩电,在京城的两次展销,均受到首都消费者的欢迎。
在新产品开发上,这个厂更是舍得花本饯,下大气力。今年,他们又开发了8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不久将陆续投放市场。本报通讯员刘长义 本报记者桂子题图照片 段国鹏23
图为陕西省代省长侯宗宾(右)在厂长马新的陪同下,参观该厂广播发射机车间。
段国鹏摄
刊头、题图题字 桂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