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应建立自己的“深圳”
远渭
省政府作出的关于鼓励外商来陕投资的十三项规定的公布,笔者感到十分高兴:被大自然的重关和陈旧观念封闭着的陕西,在改革东风的吹拂下,伸出了双手,去欢迎来自天下实业界的朋友。
我们已经迈出了一大步,然而这也仅仅是第一步,我们有了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还应当有一个体现政策的最佳环境,正如一个实验室有了一定温,湿度和合适的亲本,还得要有一个科学的“培养基”一样,否则,理想的“植株”是无法培育出来的。为此,作者斗胆提出,陕西应建立自已的“深圳”!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我国搞活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运用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形式,是改变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面貌的一条捷径,它是实验室,可以“制造”经验:它是酵母素,能使整个面团“发”起来。
深圳特区的设立,是我国开放政策的象征。它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建设开创了新路子,自然也对处于内地的陕西有指导和借鉴作用,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门户”,曾在西北的经济发展中起过“领头雁”的作用,如今又是世界旅游热点之一。因此,我们有责任在学习深圳经验方面先行一步,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在实施这项战略部署过程中,我们应该用“一花引来万花香”的方法带动和“推进”全省经济的发展。
当然,陕西毕竟是内地,同深圳等沿海地区的条件和发展水平不一样,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陕西有劣势也有优势,深圳有长处也有短处。我们可以扬长避短。陕西有三大优势:一是军工技术密集优势,二是资源优势,三是高教料研优势。我们应该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把这些优势集中和发挥出来。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我们可以搞外向内向结合型经济。如果我们适时建造一个“培养基”,即在宝鸡或其他合适的城镇搞一个试验场所,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即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允许外国企业家来中国管理企业,外来资金优势和其他优势必将象蝶恋花似的翩翩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