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凿”与“信手拈来”
肖乐
你见过颐和园的调梁画栋,曲阁迴廊吗?那堪称中国式建筑的代表,使多少国际友人叹服倾倒。连国际最负盛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也声称:美的奇迹!这是精雕细凿。——你见过陕北农家的树根凳。拴马桩吗?那三条根作腿锯去树干的树根凳,那呈丫字形的木头拴马桩是陕北农家粗犷古朴的用具,亦堪称为“国粹”。白求恩大夫、斯诺先生都曾注意到它。这简单自然而接近原始的实用物几乎是不加修饰的信手拈来的。
苏州园林的“精、巧、曲、徊”显示出了精雕的美。
黄山松、庐山雾、泰山云海显示出了自然的美。
文学艺术也是这样: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都是精雕细凿、反复推敲的佳句。而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是如同诉说,信手拈来的绝作。
风靡一时的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在谱曲、作词上颇费匠心;《白毛女》中的“门神门神骑红马,站在门上看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又是那样自然真切、通俗朴素,最近,乔羽为电视连续剧《聊斋》所写的主题歌词:“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时都到心头来。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重,几分诙谐,几分幽默,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更是流畅自然,容易上口,令人回味。
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笔锋时而含蓄深沉,借人喻世,从人物名字到境遇结局都暗藏伏笔,真可谓警世通言也;时而乡里人情、村语俗言把精雕细凿和信手拈来揉合得天衣无缝。各种文化层次,各种认识层次的人看后各产生不相同、无穷尽的联想,受到各自的启迪。这正是《红楱梦》作者的独到之处和成功的精髓。
“精雕细凿”是一种风格,语不惊人誓不休。
“信手拈来”又是一种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