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轮椅上的理解
本报记者 周新安 本报通讯员 党增龙
她推着轮椅上的他,走进了西安人民大厦会议厅,这里正在举行着陕西省劳模表彰大会,她推着他,是那样的小心翼翼。轮椅,把代表们的目光一下子拉了过去。会场上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摄影记者的闪光灯,对着他们照个不停……
一
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叫李森,1968年,他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分配到蒲城变压器厂工作,1979年,一次不幸的工伤事故夺去了他行走的权利,他成了一位高位瘫痪病人。
“上帝夺去了我的双腿,上帝又给了我一位好妻子。”李森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1980年,妻子崔常玉推着他住进了西安的一家医院,他的脊椎被打开,做了神经剥离手术,却没有任何结果。
李森动手术那阵,病房里住了3个人,医院里没办法安排陪人,崔常玉带着被褥硬是要陪着丈夫。丈夫的床靠近门口,每天晚上,她把别的病友的凳子借来两个,在过道里支3个凳子将就着迷糊一会儿。
为了治愈丈夫的病,1983年,崔常玉又一次陪丈夫来到了西安。来时她东拼西凑地借了500元钱,和在西安的亲戚一起,不知跑了多少地方,才在北关赵家村租了一间房子。孩子在家里没人照顾,她把孩子也从蒲城转到西安上学.每天早晨,她总是很早就起来给孩子做好早点,让孩子吃好,乘公共汽车把他们送到西大街一家小学。回来后又把丈夫从北关推到大差市医院扎针。丈夫住了院,她往往是顾了丈夫顾不了孩子,把不到4岁的小旦旦送给大姐。大姐也要上班,她便把孩子锁在大姐屋里,叮咛孩子不要乱动。小旦旦瞌睡了便睡觉,睡起来便在地上玩,玩累了就爬在窗子上隔着玻璃看大街,等着她从医院归来
二
丈夫爱书。崔常玉深深地理解她这位“书呆子”。1983年,中央电视台每日5点30分播讲微机语言,医院没有条件看,李森很着急,崔常玉便从他姐家把这个节目录成磁带,6点钟准时送到丈夫手中,医院没有学习资料,她四处奔波为丈夫买书、借资料。为了弄来书,她常跑新华书店和一些科研单位的资料室、图书馆。一次,她托人从西安交大借来一本《变压器》书,借用时间有限,她便和丈夫没黑没明一字不漏地把这本书抄了一遍,买书更难,开始崔常玉不甚懂得变压器专业,买书担心丈夫用不上。她把丈夫推到东大街路旁,自己先跑到书店二楼,选上书,把成倍的钱押在营业员手中,把书拿出来让丈夫选。丈夫看中了,她再跑上去结帐。凭着这份深情,李森住院两年就自学了4种电子计算机语言和两门外语。
三
1984年,李森第二次出院后时间不长就上班了。他被安排到设计科工作,崔常玉也被安排到丈夫身边,帮他描图查资料。
1985年,陕西省电力设计院在设计西安市城区变电站时,要选用一种特殊的接地电变压器。他们派人到北京、上海、宁波等变压器厂联系定货,结果都落了空。后来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蒲城变压器厂,厂设计科又把担子压在了李森肩上。崔常玉帮着李森把积累了20年的有关变压器方面的资料、杂志和书籍全翻出来参考,一个品种的变压器李森就设计出52张图纸。崔常玉除了帮他查找资料外,每张图纸都帮他描一遍。到19
86年6月,涂有绿色油漆的第一台接地变压器终于面世了。
1987年8月27日,来自北京、上海、河南以及省内的20多位变压器专家,云集蒲城。他们经过严密的技术审核,认为李森设计生产出的这台接地变压器,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8年,2900多个日日夜夜,凭着轮椅上的理解,他们成功了,谁能分清他们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谁少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