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农民企业家的气魄
——记宝鸡市绒布印染厂厂长魏志军
走进宝鸡市绒布印染厂,那高大的厂房,庞大而先进的设备立刻使我震惊了。这难道就是38岁的农民企业家魏志军创办的绒布厂吗?
魏志军是宝鸡县虢镇光芒村支部书记。绒布厂是他创办的第十三个企业。
说起老魏的创业史,那可以追溯到1976年。那时的光芒村,人均不过七分地,一个劳动日才值六七毛钱,全年的收入还不够全村人的电费和水利灌溉费!当时任支委的魏志军,看在眼里,忧在心上。经过深思熟虑,他主张办砖厂,改变单纯靠种地过日子的状况。有人不同意,生怕万一有个闪失。魏志军却胸有成竹地说:咱光芒村北靠坡原,有的是黄上,也有的是劳力,可以少花本钱;第二,煤炭公司离咱很近,烧煤不花运费;第三,铁路、公路都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不愁有砖卖不出去。“好!”支部书记终于被说服了。砖厂很快办起来了。魏志军的“敲门砖”敲开了光芒村的致富门——当年赢利十五万元!在他的倡导下,随即又成立了建筑队。他们用自己烧的砖,自己的匠人,先后建起了造纸厂、纸箱厂、面粉厂、石油化工厂等十二个企业,所有企业都是当年建成当年受益。
然而,魏志军并没有躺在成绩上睡大觉,他又向更高的目标——打入国际市场进军了。
针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魏志军觉得办企业小打小闹极易被挤垮。要想站住脚,必须和国营企业搞联营,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于是,他决定和宝鸡市印染厂联营搞一个绒布印染厂,总投资720万元!有不少人不理解这般大胆的决策,其实魏志军也不是轻易做出这个决定的。1983年,魏志军就看中了绒布生产这一项目,但没有做市场调查,他不敢轻举妄动。85年到86年,他为此走访了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终于证实绒布不但在国内有市场,在港澳市场也是俏货,有广阔的销路;至于720万元也是两家各半;市印染厂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光芒村出自己的地皮、劳力、建筑材料。认准了目标,他就一头扎进去。现在一个占地6800平方米的绒布厂已初具规模,今年5月将要投产了。
魏志军不仅是企业的创办者,还是实干家。老魏原在村上分管农机时,学会了开车,有着十多年驾驶历史,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这一特长。85年11月,石油化工厂的建设基本结束,但因缺少真空泵而不能投产。他听说上海有售,决定亲自开车跑一趟,别的干部劝他再找个人一同去,他拒绝了,一个人去上海拉真空泵,前后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1987年,在建设绒布厂时,魏志军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整天泡在基建工地上,在那里吃,在那里睡,在那里开会。听说盖厂房,楼板的吊装费得花十万余元,好大的一个数字!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定买一台吊车,自己开车吊,用完再将吊车卖出去。大吊车买了回来,他根据已有的驾驶技术,又摸索了吊车的使用方法,亲自开吊车将一块块楼板吊装起来。厂房建成了,他却挂了几天吊针,瘦了十多斤,但想到他为企业节省了十万元的吊装费时,他舒心地笑了。
魏志军带领光芒村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使光芒面貌大变。81年他刚上任支部书记时,全村工业总产值仅21万元,87年底已达670万元!如今,全村近二千人的水电费,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交。85年,魏志军被评为县农民企业家。87年底,他又光荣地出席了省劳模大会。
采访结束了,当我问及魏志军以后还有什么宏伟计划时,他笑了笑,满怀信心地说道:“在村里的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决定实行第二步改革,即对农业搞一次性投资,实现机械化,争取在90年完成
这,就是农民企业家魏志军的气魄和胸怀。
(李国权张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