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昙华寺朱德赠诗
王郁森
位于春城昆明东郊之昙华寺,向以花木繁茂闻名滇中。1922年初,朱德偕友人游该寺,写了一篇诗文赠住持和尚映空。这首诗是记载长德早年生涯及其思想发展的珍贵文物。朱德出身于佃农家庭,直至二十岁时,才离开故乡四川仪陇到顾庆府(今南充市)中学堂就读。农村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象他自己在这篇诗文中所畜:“余素害泉林,厌尘嚣”,他写道。“清末时,内讧未息,外患频来,生当其时,若尽袖手旁观,必蹈越南覆辙。不得已,奋身军界,共济时艰,”1909年舂,他孑然一身由川步行至滇,考入革命党人掌握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之后参加了爱国名将蔡锷光复云南的起义。朱德的自述与其生活实际是吻合的。之后,朱德作为蔡锷的部将,还参加了著名的讨伐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的战役,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川滇战役,“戎马连绵,转瞬十稔。”在戎马生活的十年里,革命志向始终在他的思想上占居主导地位。诚如他在诗文中所说的那样,“初意扫除专制,恢复民权,即行告退。”
1922年,川、滇、黔军阀熊克武、唐继尧拉开了大混战的序幕。朱德作为滇系军阀的主要将领,曾违心地卷入这场战争。结果,滇,黔军溃败,顾品珍代替唐继尧汪滇军总司令,总揽云南军政。朱德“改膺宪兵司令”——即被委派为省陆军宪兵司令官。任职期间,正如他在诗中所云尽量做些“维持补救”之事。但也在其时,他曾提出到国外留学的要求,顾等高级将领一再婉言劝阻,加上1922年初孙中山在广州发表实现全国统一之宣言,确也给朱德带来再造共和国的一线希望。然而,政局的黑暗及滇军的一败再败给他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失望,由此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在诗的后半部羡慕寺僧的“与野鸟为明。结孤云为伴-砌石作床眠,抄经月下看。身之荣辱兮茫茫。人之生死兮淡淡”的生活。游寺之后不久,唐继尧兵临昆明,顾品珍反攻阵殁,朱德避走四川会理。这位誉满川滇黔的名将,拒绝了川东军阀杨森要他担任师长的请求,毅然去德国留学。从此,他由一个爱国主义名将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曾在昆明见某君编著的书中,说此诗是朱德“赴”滇时写的,诗中“忧国忧民,跃于字里行间乃、“映空和尚勤劳朴实”云云。这种为尊者讳的评论有悖于诗文原意,实难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