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重视“智力投资”
小吉
联邦德国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按人均计算,其工业品出口差不多是日本的2倍,美国的4倍,而居世界首位。慕尼黑的一位经济界人士说,西德产品竞争力来源于优良的质量,而优良的质量又与政府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分不开。
多年来,联邦德国政府始终把抓紧职业教育视为企业获利的重要途径,不惜巨额投资,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职业教育的方式是采取双轨制,即职工既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又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两者平行进行,把就业体制和教育体制衔接起来。接受了义务教育后就业的青年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立即就开始进行。在2至3年的时间里,他们每周工作3天,学习3天,为往后成为“熟练工人”和“受过训练的技术员”打基础。
对这种职业培训,联邦德国有详细的立法,有关各方面必须严格遵守,违者要负法律责任,经国会通过的《关于职业训练的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必须与学徒工签订合同,明确企业主、培训师傅和学徒工的权利和义务;培训师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格,培训车间应有一定的设备,各专业的培训内容和时间,由联邦劳动总局规定;各企业在学徒工学习期间,必须实行严格的考试和监督;培训徒工虽由企业发放工资,但不算企业正式职工,只有经考试合格者,才能正式就业。
为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联邦德国不仅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而且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各类培训学校近300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达59200人。
由于联邦德国重视“智力投资”,赢得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访问联邦德国时曾饶有兴趣地说:“希望你们把培养青工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作为出口商品出口到法国去”。近年来,美国和西欧各国也相继派员赴德作实地考察,登门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