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陈
宁静
“叶公好龙”是尽人皆知的成语故事。它问世两千年来,人们都在痴笑叶公的滑稽与迂腐,然而一旦真的碰上了“真龙”,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身居要职的领导者,会不会也变成“叶公”?这个话很难说,不信吗?请看事实:
报载一:宁夏耐火材料厂在公开招标选厂长时,一位副厂长和外单位一人投标竞争,职工投票后由评估委员会裁决,结果得174票的人落了选,104票的原副厂长却中了标,群众舆论哗然(88年1月14日《工人日报》)。
报载二:一厂招标承包,投标者颇多;一青工拿出了一套治厂好方案,深得群众赞赏,中标者理应是他。但结果出人意料,原厂长的一个亲戚中标,“招标”变成了“招亲”(88年1月16日《工人日报》)。
报载三:某厂招标承包后,新厂长中标上任,老厂长易地升官,“优胜劣汰”变成了“优胜劣升”(88年1月x日《文摘报》)。
凡此种种,怪吗?说怪也不怪。不过是“叶公好龙”在八十年代的翻版而已。有人口头上大赞“相马不如赛马”,疾呼“选贤莫若竞争”,但真的“赛马”了,“竞争”了,他却又怕得要命。总觉得由自己相的“马”比赛出来的“马”听话、好使唤;竞争后的优胜者,好是好,却难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说穿了,还是一种从自我私心出发而产生的“不放心”。多年来,我们崇拜“伯乐相马”的老皇历,使不少既无明显“缺点”,也无显著特点的平庸之辈充当了“伯乐”厩中的“千里马”。这不知对我们的事业造成了多大的危害!现在,改革的潮流将竞争机制引入了干部制度,提倡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而且许多地区和部门已经创出了可喜的成绩和经验。但在有些地方,由于旧观念的侵蚀,新事物竟然结出了令人难耐的酸果!
列宁有言: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改变人的一种观念,要比改革一套规章制度不知要难上多少倍。因此,观念上的改革应当首先提到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须知,生产力解放的前提是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诸如“叶公”之类的幽灵才会自生自灭,改革者的头顶上才能永远是一个“九九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