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架桥修路四时春
——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邓林祥
1988年,在省公路局总工程师邓林祥的人生历程上具有特别的意味。这位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老专家,今年为人间架桥修路40个春秋,前不久刚度过60寿辰,与此同时,“五一”前夕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这一殊誉,是对邓林祥这半生贡献和追求的充分肯定。
祖国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他打起背包毅然走出了春城
共和国诞生的第一个春天,邓林祥从云南大学土木系毕业了。
那是一个激奋人心的年代.为了国防和和平建设的需要,国家要修一条由云南通往西藏的公路。邓林祥二话没说,便揣上毕业证书,打起小行李卷,来到滇藏公路局当上了技术员.在半战争状态下施工,缺少器材、给养,困难重重。这个刚脱下制服的“洋学生”没吭一声,他集测量、设计、施工员于一身,拚命干了起来。由于他的突出工作,被云南军区滇藏公路局评为援藏筑路特等功臣。
1958年,转战过北京、天津等地的邓林祥,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了陕西。他负责的第一座工程是阳平关嘉陵江大桥。这是一项棘手的工程,除地层复杂施工条件差外,最要命的是没有钢材、缺少水泥。邓林祥硬是带领大家群策群力,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跨度为65米的变切面双胁石拱桥形建成了大桥,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全国有名的工程。之后,他又参加了耿镇渠河大桥、城固汉江大桥、汉中汉江大桥等大小二三十座桥粱的建设,足迹遍及三秦大地.
一个作家以他不断诞生的作品表明其存在,同样一个桥梁专家的事业在于他的桥梁
如果要问邓林祥修的哪座桥最为满意,城固汉江大桥也许算得上其中的一座。这座桥1966年5月1日开工。作为技术主要负责人的老邓,带领工人们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创造了我省当时建桥的最高速度。5个月就建起了一座长800米的大桥,赶国庆节通了车。此外用节约的大量投资,又修了沙河营中桥和堰沟小桥。
1968年,正当他在汉中参加宝河水库公路改建时,“清队”开始了.有人贴出大字报,攻击他是什么“资产阶级孝子贤孙”“黑技术权威”。但幸运的是,论出身他没说的,论经历大家有目共睹。于是,他很快就“过关”了,但他的事业却遇到了危机。
这一点到修秦桥铺桥时突出表现了出来。由于搞“史无前例”的运动,施工队伍被拖垮了。少设备,缺材料,他一个人忙里忙外急得发疯也无济于事,这座跨度为50来米长的小轿,平时最长工期也不过一年,可这次却耗去了3载光阴。最使他感到遗憾的是,在那最为动乱的年头,他的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学的是筑桥,干的是筑桥:为了筑桥四处奔波辛劳;为了桥,年近30的他在组织关怀下才成立了家庭。可以想象,修桥大业受到搁置,他的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呀!
年届6旬的他仍然生气勃勃,是事生的兴旺重新唤起了他青春的活力。
国家复苏是邓林祥事业大踏步前进的起始,他重新出现在秦岭南北的桥梁工地上.
延安发大水,杨家岭大桥被冲毁,他亲自查看、组织施工,在大伙的努力下,80天就建起一座20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桥梁;1981年汉中发生特大洪水,川陕路沮水河桥被毁,返陕的汽车被挡住一长溜.老邓冒雨赶来,住进破工棚,亲自下水勘察,制定抢修方案.连续奋战18昼夜,终于架起一座99米长的钢梁桥,恢复了川陕交通。
西(安)三(原)一级公路是我国交通系统第一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国际招标的工程,要求招标文件必须达到国际水平。但文件编写既缺少资料,又无经验。国家另外一项同类工程,只得请外籍咨询公司编写,耗资高达90万美元。邓林祥总体负责《技术规范》编写,他反复查资料,亲自编写、审定,从而闯开了国际招标的第一关,为国家节约了资金,争得了荣誉.
前年西三公路正式开工后,邓林祥在负责局里有关技术工作的同时,又一心扑在了工地上,边指挥边摸索现代化公路的新方法。目前,这一大型工程土方量已完成50%。三座大型桥梁巳完成两座。他正和工人们把汗水洒在一起。为明年交付使用辛勤忙禄着。
本报记者 #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