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05月05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丙字村的情和意(散文) “太谷县有甚荒唐” 图片新闻 见刘海老《竹》图喜咏之 我国古代的外事宾馆 血肉筑成的英雄碑 为古城作标志的人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丙字村的情和意(散文)

缑穗贤

蓝瓦白墙,绿树红花,直街横巷,疏篱小院,门前挂几串红辣椒,院里植几畦韭菜、葱,朝有雄鸡报晓,暮见紫燕绕梁。比起大观园里那个难免几许矫饰的稻香村来,丙字村的昧要浓得多真得多了。

丙字村悄悄躺在国棉一厂生活区一隅,在高耸逼仄的楼群中为工厂留下了一片空旷,在喧嚣噪杂的扰攘中为都市保存了一角宁静,在灰蒙蒙硬邦邦的水泥世界里为现代生活涂上了一抹暖暖的绿意。

我爱在村中间那条窄窄的泥土小路上漫步,那小路上重重叠叠的辙痕,大大小小的脚印,小路旁散发着幽幽的泥土香的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一丛丛临风#曳的闲花野草,是那样惹动我的乡情,我的那个绿遍天涯的梦。

我爱在集体用的水龙头打水,那高高低低的水桶,提着水桶的蓝筋暴起的男人的手臂,围着水龙头边洗衣服边打情骂俏的雪白雪白的女人的手臂,总使我想起老家门前大皂角树下那眼青苔历历的深深的老井,以及端着粗瓷老碗的纳着鞋底的一边吃饭一边做活一边说话一边围着井台开会的我的父老乡亲。

我爱听巷子里传来的各种各样的叫卖声,那些背筐的,挑担的,提包的,推车的各色小贩,使我看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我清楚地感觉到了以改革为旗帜的中国潮的#力的冲击刀,尤其是冬日黄昏里那一声煎煎和和的“耢糟开了”,使我的五脏六腑七魂八魄都沉浸在一种暖暖的诗意中。酒不醉人人自醉,此时的心境,怕只有听苏蕊娥唱《花亭相会》差可相比。

我更爱弥漫在街巷中那股浓浓的人情味。初进城,最头痛的是生蜂窝煤炉子,但没过几天,对门的贾姨便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下班回来,常常顾不得买菜,干脆再来一顿干捞面吧,可走到门前,窗台上早放着一篮青菜豆腐,不用问,肯定又是后巷子胡兄捎买的。来客了,杯盘不够,惶急之间,隔壁的田嫂已笑盈盈地端了进来……平时晒在外边的衣物被单忘记收回也不要紧,反正天黑后总有那位热心的老太太挨家挨户的问:“这是你家的吗?”

村民们大都是本厂的工人,也有在外单位工作的,平日里各各上着自己的班,匆匆忙忙,但巷口道旁相遇,叫上名叫不上名的,总忘不了轻轻点一下头,浅浅地一笑。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无言的招呼,包含着多少理解和尊重、关心和祝福!星期天,家务忙完了以后,四邻五舍前巷后院总要串串门儿,啦啦家常,说是随便走走,也有互相关照之意。一阵闲谝之后,信息交流了,见闻增加了,脑袋灵动了,困难解决了。发牢骚的时候自然也有,但发着发着,反倒都哑然失笑了。是的,随着改革大潮的涌来,谁家没有几件挺满意的事?朝前看,路正宽着呢,路宽心宽,心宽体健,于是便都喜滋滋,便都乐陶陶。这样的感情交流,这样的互相安慰,会使下班的疲劳顿消,将上班的平添了干劲,还能使人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放下精神上的重负,增添前进的勇气,增强进取的信心。

丙字村的人们是最重感情的,这种中华民族多少个世纪中酿成的浓浓的情,长长的意,这种谅解,宽容,体贴,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精神,是一份多么宝贵的财富!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谁能不感念生活的温馨,人生的明丽,谁能不扬起理想的云帆!

丙字村,委实是一个多情多意的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