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05月14日
头版
01

小草缘春先得绿

——宝鸡新华塑料厂印象记

采访完宝鸡新华塑料厂,不由得想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小草。

这家坐落在一个七拐八弯的小巷里,仅有81名正式职工的小厂,去年竟实现利税21万元,创全员劳动生产率1.8万元的纪录,其它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60多家塑料生产厂中名列前茅。

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厂长袁庆胜的经营信条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一个企业手中不能只有一个产品,否则就象过独木桥,随时都有跌入深涧的危险,他欣赏“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句老话,还打比方说:“小厂搞生产,得象小孩子吃东西,嘴里嚼着,手里抓着,眼睛还得瞅着。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生存,得发展。”

以该厂传统产品塑料编织袋为例,1985年后,面对着本市一家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批量大的工厂上马和原材料涨价两个挑战,产品从俏变滞。由于工厂早就有另一手准备,迅即转产,干外贸急需的塑麻编织袋,结果取得了比原来还好的经济效益,看似被动而并未被动。到了1987年,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价格猛涨,再生产塑麻编织袋已无利可图,有些同行逼迫关门,在这危急时刻,新华塑料厂迅即再调船头,毅然抽出一半织机,转干市场上紧缺的包皮布。如今,这家原来以塑料制品为主的区办小企业,已发展成塑料、棉织、机械化工4个门类、23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的“多产品”工厂,年产值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抓质量求信誉争发展

这个厂的塑料制品,其中有的细如丝、薄似膜,大到成吨计,小到几平方厘米,每年出厂以百万件计,从未发生过质量问题。细问根源,职工们说:“没有质量,就会丧失用户;丧失了用户,工厂就丧失了市场,我们就要打饭碗!”为了保证质量,他们建立了班组、车间、工厂的三级质量管理系统;质量好坏,直接与每人的收入挂钩。

1986年末,青海省外贸急需一批塑麻编织袋,他们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后,铁路却运不出去。为了满足用户的急需,他们就雇汽车送;车到六盘山,因大雪封路而受阻,他们又绕道天水,日夜兼程,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有高质量的产品,又有这样真心实意的服务态度,怎么能不受到用户的信任和欢迎!现在,新华塑料厂的产品,除部分供给外贸外,还走红于河南、河北、江苏、青海等10多个省、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宝鸡市守合同,重信誉先进单位;列为省外贸出口包装材料定点厂家。

广揽人才招才进宝

“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采访完宝鸡塑料厂后,我进一步领悟到这句话的份量,找到了这家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路子越闯越宽的根由。说来或许有些人不信,这家仅有81名正式职工的区办小厂,竟然招聘了30多名专,兼职工程师和技师,正是这批人,使这家象小草似的工厂如得春雨,生机勃勃。

自然,招聘这样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80几名职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划得来吗?事实作了回答,在30几位招聘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几乎每人都能拿出几个绝招。一次,有用户请他们加工超长绳,这是笔效益较好的买卖,只可惜工厂没有专用设备,无法保证质量。一招聘人员闻讯后,很快搞出了一台超长打绳机,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从此打出了一个新产品,走红于沿海捕捞行业。一位化工工程师,主动提供一个新产品,现正准备上马。预计,此项目正常生产后年盈利将上百万元,招才进宝,在这里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道理!

(徐国拄 范振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