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06月02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深山里,有九节狸(报告文学) 谁值得“万岁” 图片新闻 中南海印象记 巍巍长城起点处 童趣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谁值得“万岁”

若白

去年七月,当我国著名微波学家黄宏嘉教授应邀前往美国康宁研究中心,在他刚刚走下这家研究中心的迎客专机时,便看到广场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开始,他以为有中国重要领导人来此,然而主人却告诉他:“科学家就是最重要的人物。”这国旗就是为欢迎黄教授升起的。

这件事使我忽然想起一个怪问题:在历史上谁值得称“万岁”?

西方的情况我没有考究过,但在我们中国,“万岁”,天子之尊称也,这在我们民族,无人不知,而且任何人马虎不得,否则就有可能预后不良。据《后汉书·韩棱传》载,当时“功盖何赫赫”的大将军窦宪曾被人呼了一次“万岁”,韩棱立即“正色止之曰:礼无人臣称万岁制。”幸亏这位韩某没有同皇帝老儿打小报告,不然,窦宪的脑袋瓜不搬家才怪哩!

由于“万岁”之称为皇帝专有,因此,秦汉以降 凡和皇帝老儿相关联的事物也多有“万岁”之名。如皇帝生日称万寿节,皇帝的行宫称万寿宫,皇帝逛过的山,也称万岁山。安徽休宁县的万安山,据说宋太祖曾在那里避过难,就改名“万岁山”山上还立了“万岁山碑”;清乾隆皇帝在颐和园为皇太后做了一次花甲之寿,便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沿袭至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在万寿宫内光华灿烂,在臣民的心目中至崇至高,代代相因,直成“传统”。这一传统甚至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未衰,尤其是“文革”十年之中,全民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之声,盈于九州四海,其壮观实为“史无前例”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即称百年,也是宏愿,遑论万岁!从始皇帝以下,两千多年中,坐过龙位的数以百计,但真正长寿者也没几个,有人计算,平均年龄不足四十。“生不能万岁,死亦当留名。”这也许是我们的传统,一但请问: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极少的几个外,令人能记得的有几人?

于是我想,皇帝老儿可以配称“万岁”,那么,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以及为人类生存、发展作出过伟大贡献的人们,为何不值得“万岁”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