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活化石”——礼馍艺术的抢救者
——记燕云佛和他的伙伴们
“馍?礼物?艺术品?”在陕西省国际旅游展览会的一个特殊展室中,当我们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礼馍”展品深表赞叹和惊异之时,这些展品的主要收藏者和研究者燕云佛,把我们的思考带向那广袤的北国农村和久远的历史年代……
几千年来,在我国黄河流域农村沿袭着一种特殊的民俗:每逢婚丧娶嫁或是佳节良辰,人们在馈赠亲友或表达某种情思时,往往都要奉献上一种传统的礼物——礼馍。北方广大农村的妇女,在几尺见方的案板上,用面粉,创造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艺术品,为我国的民间艺术增添了奇葩。也许是由于司空见惯,多少年来,人们并没有对礼馍这种特殊的艺术品给予应有的注意。然而,富有心计的燕云佛,却怀着从黄土中挖出金子、从荒芜中寻找灵芝的心愿,终于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由他和他的伙伴们收藏的1700多件礼馍(标本),最近在西安举办的陕西省龙年国际旅游展览会上参展时,引起了中外旅游者和文化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全国著名民俗专家韩养民在看了这些展品时说:“这是一个创举、填补了中国民俗学的一项空白。”法国东方艺术研究会的一位民俗专家让·米里拜尔说:“这不仅对中国,而且是对全世界的民俗学是个贡献!”
燕云佛,196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他家住在兰田县汤峪农村。母亲是一位能干的农村妇女,尤其在制作礼馍方面是个高手。儿时,当他看到母亲创作出的各种形象的礼馍,莲生贵(桂)子,荷花鲤鱼,胖娃娃,等等,是那么样的微妙微肖,觉得十分好玩。现在,当他已经成人,并用一种社会的和艺术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时,却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他常常捧着这精创的礼馍,出神地端详,或者含在嘴边,舍不得咬一口,或者细细地嚼,慢慢地品。他想,在北方农村,现在能创作各种礼馍的人大都是些年逾花甲的人了。中国民俗学的这种“活化石”几近于泯灭。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抢救这些“活化石”不仅义不容辞,而且迫在眉睫。
要研究,首先就要收藏。1987年10月,当他的这个设想得到所在单位西安市未央区工艺美术厂的厂长杨霜林的大力支持后,以他为主的五人征集礼馍(标本)小组成立了,他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山西、河南、山东、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农村,行程近万里。经过5个月的艰辛跋涉,共征集来二万件礼馍(标本),并取得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所到之处,他们不仅领略了各地的地方风貌和礼馍特色,更使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河南巩县,有一种叫作花糕的礼馍,每个重量足有7斤多。在它的上面两个活灵活现的龙盘绕两侧,中间是一只展翅而飞的凤凰。在关中东部,有一种婚嫁用的礼馍的面质底座上,有形态各异的“小花”60枚,中间是身着结婚礼服,手牵毛驴的新郎,而花枝招展的新娘骑在毛驴上,显然是一种“回娘家”的姿态。
读者或许要问,礼馍这种东西,能否长久保存下来吗?回答是肯定的。燕云佛他们经过钻研和努力,创造了一套较理想的保存礼馍的办法。
还可喜可贺的是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经过燕云佛等的研究发掘,参加了今年5月2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全国龙年国际旅游展览会。
(赵观进、肖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