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优惠价
——市场漫谈之三
贾同新
你上渭南大街观光。便会看到不少商店门前都有“优惠”的告示。教师节、妇女节、儿童节……遇到这些好日子,机灵的店家绝不会坐失良机,纷纷在自己的门前大书:“为了使××过好××节,我店决定在节日期间实行优惠,欢迎前来购买。”
优惠供应的商品,都较往日(或其它商店)价格低廉。顾客得到了实惠,商店吃亏了吗?
五金一商店出售一辆梅花自行车,优惠座套一个;副食公司东风综合商店出售四川泸州老窖二曲酒,零售价每瓶6.90元,惠价购买,每瓶优惠价6.40元。
为了摸清“优惠”背后的内容,我找到了这两家商店的经理王迁南和贺海潮。
“我们销售的加重梅花自行车,进价为158元,和其它商店一样按178元销售,每辆可获毛利20元,但我们优惠一个座套价值2.80元,我们的零售价实际上降为175.20元了,每辆少赚2.80元,但我们的目的是薄利多销,车子卖得快,钱又赚回来了,从单件看,是少赚了。算大帐并不少赚。”王迁南说。贺海潮告诉我:搞优惠主要是考虑进货渠道,从三级批发进货,进销差价本身就小,搞优惠赚不了钱,从工厂或二级批发进货,差价大,搞优惠仍不少赚钱。
上面所谈事例,市场上有可比商品,差别容易看出来。若是第一次在渭南出售的商品,这个优惠,就只从能商店赚钱多少看出来了。
优惠销售,实质就是价格促销。在百家激烈的竞争中,这是比较灵验的一招。价格杠杆促使消费者精明地选择购物地点和时机,持币购买同种而又价廉的商品,合理安排个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