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情
屈超耘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在街上买了一双太大或太小的鞋,根本没法穿。你一定会马上批评:呶,你腿上就带着两双脚,为什么不用脚量一量?应该说你的批评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买鞋忘记脚的小喜剧经常演出,却是事实。
买鞋何以忘记脚?主要的原因是:鞋子的质量太好,或款式新颖,或制作精良,或面料独特,或比例适度;买鞋者一看到它,为其“丰采”倾倒,加上卖主巧语芯恿,觉得不买是一大遗憾。于是,便忘记了自己的脚情,演出“买回的鞋不能穿”的喜剧。 (也可说是悲剧!)
有人会说,除非痴呆,世界上没有不晓得自己穿多大鞋的人。乍一听,此话似有道理。但仔细分析,问题就来了。市场卖的鞋,虽然都标有不同的号码,然这仅仅是一个大体的标准,对于某一具体的人来说,并非都符合其脚实际。如果说世界上五十亿人口,没有相同的面孔,属于绝对真理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五十亿人没有相同的脚。即令是长度相同,其脚板的宽度、厚度,也绝对不会一样;即令是宽度、厚度一样,脚趾的长短仍然差别很大:有的人脚桥口大,有的却是平掌,按一般规律,人的脚都是前掌宽、后跟窄,可笔者就见过不少前掌和后跟一般宽或后跟宽于前掌的人;就准上脚的多数部位都符合一般标准,可脚腿相连之处的高与低,却是百人百样的,试想想,如果想买一双可脚的鞋子,一个什么号码能济事吗?要想履适于足,只有十分熟悉自己的脚情。然而,遗憾得很,不少堪称聪明的人,却对自己的脚知其一不知其二,算得上一个“脚潦主义”者。正因为脚情不清,一遇见好看的鞋子,觉得可以,就慷慨解囊,其结果,鞋倒是好鞋,因为不可脚,只好弃置一旁。
问题还不止这些,有的人虽然对自己的脚情这个主观方面熟悉了,却对什么时候穿这个客观方面不熟悉,还是不能如愿。夏日要求鞋稍小点;春秋要求鞋子大点,而到冬天,所要穿的鞋,和夏季又大大不同。如果对这些置若罔闻,一看好鞋就买,拿回去还会变成“搁货”。
读者看到这里,很可能有些厌烦。你呀,把个脚和鞋的事,说过来翻过去,这道理谁不懂?好,还是赶快收摊,为了能煞住尾,我借用曹雪芹在《红缕梦》的一首诗改了几个字作结:满纸荒唐言,一腔忧国意,只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