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07月26日
第2版
02

不寻常的一票

——记全国优秀青年厂长华炜

“我投了自己一票。因为我认为有大量的我能够做好的工作需要我去承担。”1985年,省新闻出版局在省印刷厂民主选举厂长时,年仅33岁的华炜以96%的有效票数中选。选举后,他并不讳言他给自已投了一票。

3年的时间过去了,陕西省印刷厂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大西北的印刷行业中引起震动。华炜,也于今年6月荣获团中央、国家体改委、国家经委授予的

“全国优秀青年厂长”称号。

陕西省印刷厂,是个历经五十年征程的老厂。历史已跨入了高效益的80年代,但这个曾为晋绥边区解放事业作过贡献的企业,却长期屈居于经济发展的低谷。厂里生产环境、设备技术得不到必要的改造,连当年的老厂长一家6口,直到七十年代还蜷缩在18平方米的斗室里……

刚刚挑起厂长担子的华炜深知,要改变省印的现状,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中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顽症。于是,他在我省印刷系统率先实行干部聘任制。在免去的一些不胜任干部中,有些是帮助、教育过他的老干部。他说:“我真不忍心免他们,但为了企业不得不这样……”近年来,华炜还设法广招各种人才50多名,其中仅科技人员就有23名,为了调进一个人,有时他不得不亲自到调出单位去周旋,到省上有关厅局去“说情”。

搬走了干部的“铁椅子”之后,年轻厂长在党委与广大职工的支持下,又把目标指向了分配中的“大锅饭”,在全厂全面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还对汽车班、影印、铸字、铜锌版等11个能够单独核算的部门,实行单项承包。由于拉开了奖金档次,把企业的效益与个人利益紧密地挂起钩来,职工中出现了争活于,抢活于、下班后还在干的现象,超额百分之百完成生产计划的情况屡见不鲜。到1984年还亏损2万多元的汽车班,承包后当年就盈利5万元,去年盈利8.7万元,司机个人月收入最多467元以上。

设备陈旧、职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益低,一直是省印厂前进中的一大障碍。但在国家紧缩投资信贷,得不到优惠贷款的情况下,这个欠债较多的企业搞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厂长是要担风险的。但华炜成竹在胸,毅然将近百万元的“宝”押在电子分色机这套龙头项目上。接着,他又拍板引进了胶轮印刷机等先进设备,使省印的胶印印刷有了一个飞跃。仅电分机投产一年就实现利润30多万元,在陕西省印协组织的9家电分产品质量竞赛中名列榜首。

为了深化企业改革,年轻的华炜又作了加强对外经营,对内放权搞活的决策。在本厂成立了装璜分厂、塑料彩印分厂、影印办公室,让一些单位独立经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省印厂还加强了横向联合,先后和十堰市印刷厂、乾县印刷厂等厂家建立了产品协作、技术交流、设备联营等协作关系,拓宽了信息渠道,有力地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华炜的带领下,经过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拼博,省印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总产值、利润分别由1984年的810万元和106万元,增加到1987年的1183万元和18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4年的每人9386元,增加到1987年的每人13917元。获奖产品由西北五省区评比的3种,增加到1987年的14种,成为西北五省区18个大中型印刷参评厂家铅印图书优质品种最多的单位。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年来省印厂职工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不少职工住上了新房,不少老干部、老职工还住上了三室的住宅,而华炜呢,仍住在20华里外爱人单位面积才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他今年不足36岁,1980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尽管他在新疆当过兵、当过钢厂轧钢工人,但从外表看却是文质彬彬的一介书生,怎么也看不出叱咤风云的气慨,但正是改革的大潮,使他勇敢地为自己投了不寻常的一票,创出了不寻常的业绩。

本报通讯员 贺世国 关相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