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瓜子兴衰记
——中篇报告文学连载
卢跃刚
“傻子”年广九曾为我的采访指引方向,“你想想,我们几年来都有经济效益,为什么有奖销售190多万现在只剩下七八十万了?”
这的确是个谜。
但为什么“傻子瓜子”公司在负债累累生熟货大量积压银行拒绝贷款资不抵债的情况下维持了近三年?简直不可思议。
1987年12月29日,年广九带我参观香店村瓜子加工厂兼仓库。
场地上,露天堆放着一大堆刚拆了包的瓜子,撕被的“傻子”商标塑料袋遍地都是。
几个工人正将拆散的瓜子撮到工厂大门右侧的两个大水池里淘洗。
“这些瓜子为什么还要洗?”我问。
“这是从蚌埠刚拉回来的14万斤熟瓜子,豆粉生霉了。”年广九冷静地说。
“还能吃?”
“先洗一遍,然后煮,煮完烘干,拌上香料,一样能吃”
我看见成千上万斤的陈瓜子堆放在敞开式库房里,拣几颗嗑开霉味刺鼻。
年广九却满不在乎。他大拇指朝后一扬说:“到我们这儿,什么都能卖钱!”
各种迹象都证实,
“傻子瓜子”公司大量地向市场倾倒霉变瓜子!我震惊之余,开始对“傻子瓜子”公司违法经营情况进行私下调查。
私下的调查艰苦困难,阻力重重。我的行动开始受到监视。年广九打电话到市工商局核查我的“记者证”。
霉变瓜子都被谁买走了?通过什么渠道、销到哪儿去了?
1988年“元旦”。中山桥农贸市场。芜湖市最大的瓜子集散地。这是一条约有100米的狭长街道。两旁楼阁破旧颓萎。
市场熙熙攘攘。旁边挤满了二道贩子们的瓜子摊位。说是摊位,实际上是麻袋挨麻袋,挽开口,大大小小高高矮矮。
知情人告诉我,到这里买瓜子的,大多是芜湖市附近农村和外地的二道贩子。二道贩子在“傻子瓜子”公司以每公斤1元8角至2元的批发价,到手大量地处理瓜子。中山桥农贸市场毫无疑问是倾销霉变瓜子的主要渠道,主要销往农村市场。二道贩子将霉变瓜子按好坏10%—20%的比例掺在一起,有的干脆不掺就上市。
1987年芜湖除了“傻子瓜子”公司,“湖大”、“迎春”等公司都是现炒现卖的鲜货。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傻子瓜子”公司之所以能不死不活地拖到今天,出卖技术和“傻子”商标,连续不断地大规模地向消费者转嫁危机,这些便是其苟延残喘的手段。
经查实,1985年底到1988年初,“傻子瓜子”公司先后重加工或不加工,推销不能食用的霉变瓜子达数十万斤!
1988年元月6日下午,我将调查情况向芜湖市卫生检疫站通报。检疫站第二天上午采取行动,当场查封了“傻子瓜子”公司近十万斤已加工和未加工的全部霉变瓜子。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