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经营者要敢于承担风险”
——全国优秀青年厂长夏勤生印象记
本报记者 桂维平
他,三十五六岁,中等的身材,一副白面“书生相”,使人很难把他与领导近千人的厂长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貌似平平的他,使西安漂染厂“旧貌换新颜”:经济效益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同行业前茅,一跃成为西安市重点企业之一。
“祝贺你荣膺‘全国优秀青年厂长(经理)’称号,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记者开门见山。
“改革的大潮把我推到厂长位置已经4年,组织上给予我的荣誉实在是太多了,而自己做的奉献又显得如此的渺小。”夏勤生颇有感触地说。
1984年9月,正当西安漂染厂主导产品涤棉布积压400多万元的时候,年仅32岁的夏勤生走马上任了!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夏勤生的“第一把火”就是广开宣传门路,提高产品“知名度”。他别出心裁地举办了该厂首届产品看样订货会,并用厂里加工的服装面料作了近百套时装,组织厂里的姑娘小伙当“模特儿”,在会议期间进行时装表演,这在当时的西北地区还是头一遭哩!吸引了全国29个省市的141个单位前来看样订货,短短两天时间成交额就达260多万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库存的400多万元成品一销而空。他的“第二把火”是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生产方针。他从建立健全一系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入手,在全厂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生产考核中实行质量否决权。1986年该厂生产的4513什色涤细布被评为西安市优质产品,结束了自建厂以来没有优质产品的历史。他的“第三把火”是提出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经营决策。在全国中长产品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大部分厂家都限产和降价销售,有的厂家甚至停止生产中长产品,夏勤生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各地市场反馈的信息,认为在一定的时期内中长产品仍是人们的主要服装面料,滞销只是暂时的表面市场现象。他毅然决定继续增加花色品种,扩大产品产量,同时鼓励销售人员“四面出击”,使这一主要产品销售势头经久不衰。
“你认为,经营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记者问。
“作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眼界开阔信息灵,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还要敢于承担经营风险。我认为,经营成功的一半在于销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实质上是质量的竞争,销售的竞争……”夏勤生侃侃而谈了他的经营之道。
1987年,这个厂的“龙牌”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开始为国家创汇。夏勤生根据市场需求,作出了“小批量、多品种、多功能”的生产原则,打破了印染厂批量加工要在10万米以上的惯例。平均每0.75天更换一个品种,这在印染厂是没有先例的。几年来,他们率先在西北地区生产出防雨服装面料和柔姿绸,分别荣获省优秀新产品奖和市旅游新产品“朱雀奖”。1986年试制的具有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抗菌布,被纺织工业部评为全国“三大领域”创新产品二等奖。做到了“开发一个、生产一个、贮备一个”,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你在产品销售方面有何体会,你对部下的工作是怎样评估的?”
“作为厂长,我不但经常过问销售工作,而且抽出时间亲自接待客户,洽谈生意。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我曾多次带领销售人员实地考察调研,为经营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有人说我象个销售科长,我以此为荣。对于部下,我喜欢那些敢闯的人,允许‘冒险者’犯错误,并为他们承担风险。”
就是这个敢于承担经营风险的夏勤生,雄风犹存,“野心”勃勃。目前,他已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常年销售点32个,初步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陕西为基地,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销售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