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秦川”住房问题引起的思考
——关于“如何搞好大型企业职工住房改革”的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桂维平 通讯员 白震京
大型企业的职工住房改革怎样才能搞好?记者带着这一思考,对拥有万余名职工的秦川机械厂进行了实地采访。
思考之一:住房问题是增强职工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这家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军工企业,现有五六十年代建设的住宅55幢,居住着3700多户职工。尽管近年来相继盖了些新楼,仍远远满足不了职工的需要。目前该厂租赁农民房屋居住的职工达900户(大都已有十七八年的工龄),工厂每年用于这些职工的住房补贴近12万元。另外,还有拥挤户(三代甚至四代同室)300户、住“危房”的24户、住简陋和搬迁房的63户……
主管生活的李荣升副厂长告诉记者:“住房是职工生活中的最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着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这批无房职工大都是生产和业务上的骨干。连他们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解决不了,还哪里谈得上调动积极性呢?为此,厂里积极采取措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把住宅建设作为企业近期投资的主要方面,并制定出3年解决困难户、5年解决无房户、8年实行‘小四化’(职工住房单元化、煤气暖气现代化、广播电视网络化、街坊环境文明化)”。
消息传出,居住在农村的职工竟相放起了爆竹!他们说:“我们放的是‘马前炮’,给领导的‘定心炮’,厂里的规划令人激动,期望能尽快付诸实现。”
此间,“秦川”厂的决策者们已拟出实施细则,将重点落实3年住宅规划方案。
思考之二: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住房建设资金是企业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
由于国家拨款和工厂自筹资金有限,使职工住房建设资金匮乏。为了头3年解决住宅面积4万余平方米,这个厂对资金来源采取了以下渠道:一是职工集资建房,每股500元,职工自愿购买,年息为12%,3年后工厂还本付息。二是实行商品化住房,职工可按条件,预交建房资金(征地费由企业负担)。预交资金分为两步:先一次交清建房基金的60%;然后把尚剩余的40%建房资金分10年逐步还清。三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厂办储蓄所,将社会闲散资金归拢,作为建房专用基金。四是从厂里更新改造基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职工住房投资。
“秦川”厂把职工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到生产和住房建设上来,不失为住房改革的好措施之一。
思考之三:国家对基层企业自筹自建职工住宅应采取优惠政策
住房紧缺,不是某个企业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该厂基建处处长曹洪林对记者说:“1985年,部里拨给我们建房资金10余万元,连盖个象样的门面都不够。国家现行政策是让企业买商品房,走住房商品化道路,由于目前建房成本过高,企业负担不起,企业利用闲置土地,自筹自建商品住宅,国家在减免税收上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逐步走住宅商品化道路。”
鉴于企业目前的现状,完全走城市商品化开发之路,势必要将一部分负担转嫁到职工身上。
当记者问及厂里落实住宅规划进展如何时,曹处长说:“困难确实不少哪!尤其是征地环节多,价格日益昂贵,城郊带安置劳动力每亩征地需20万元以上。落实建房指标,仍受内部和外部多方面的限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应该给予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