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09月27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想起“老板”与“舵爷” 国宝哀歌(散文) 图片新闻 别人的帽子 生活是语言美的源泉 图片新闻 秋食(国画) 南瓜圆圆 芦花白了,没有风 拔牙(幽默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生活是语言美的源泉

李芳

舞笔弄墨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语言美(亦即文字美)。这是很自然的想法。要使自己的语言美,就得下功夫刻苦学习。向谁学?主要向生活学习,因为生活是语言美的源泉。所谓语言美,并非指对文句的雕琢、对前人的模仿,而是通过留心观察生活所产生的真情实感。语言大师老舍就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就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的说到根儿上”。有的人读书,就喜欢作语言笔记,到头来尽管记了不少辞藻华丽的语言,可是一到动笔写文章时,又很少起到作用,翻来翻去,也很难恰到好处地用上几句。这是因为时过境迁,那些当时记录时觉得无比生动的语言,此时反而黯然失色了。所以,这种单纯地为作语言笔记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是死板的、不可取的。

我们说,向生活学习语言,就是要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方法很实在,有根儿,作一些语言笔记也很有益处。有一年腊月,我因陪同某报记者采访一位先进人物,在大巴山一户农民家里做客,我向主人家问好:“老大娘,你身体还挺结实啊!”大娘答:“不行了,离天远了,离土近了。”吃饭的时候,同桌三位农民因喝酒而相互挪揄起来。甲说:“咱们今日个喝酒,要立个规矩,不许扯!”乙说:“好,按规矩办事,今日个准也不许毛驴跟牛打架——凭脸揣,输了不喝!”……真是妙趣横生,血肉饱满。他们是无意识地说,我可是有意识地记,后来我把这些话写进了一篇短篇小说,栩栩如生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其实这种作语言笔记的方法并非新颖。中外一些有名作家早就如此。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当年在云南采写植物学家蔡希陶,听群众干部都称蔡希陶为“老波涛”(傣语:老大爷),后来蔡希陶患病要离开那儿,他们说:“老波涛要走了,我们要送老波涛走。”这一句平常而又平常的话,饱含着傣族人民对蔡希陶多么深厚的情意啊!后来徐迟就把这句话用进了他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我国唐代27岁就夭折的“要当呕出心乃已尔”的诗人李贺,也有“诗袋”。外国作家肖洛姆·阿莱姆的第一部作品《后娘的词汇》,同样是这样产生的。

当然,作语言笔记要有取舍。简言之,就是“拿来主义”。对于群众中的脏话,无论它多么生动有趣,我以为也用不着记录。

生活是语言美的无穷无尽的源泉,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学习语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