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11月12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谈狐说鬼刺贪刺虐 香港社会的“刺玫瑰” “精神火车”和“霸王与拿破仑” 小花的梦 西影《新闻发言人受权否认》闭镜 我国最早的西洋铜管乐队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谈狐说鬼刺贪刺虐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梁福瑞

电视连续剧《聊斋》已在电视台播放,这是继《水浒》和《红楼梦》之后,我国又一部以古代文学名著为题材的大型电视剧。为便于广大观众欣赏电视剧《聊斋》,下面介绍一下清末大文学家蒲松龄和他用心血写成的文学巨著——《聊斋志异》。

蒲松龄,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故乡在山东淄川蒲家庄。蒲松龄自幼聪明好学,十九岁在县、府应试皆名列第一,中了秀才。后来,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日趋腐朽,在三年一次的乡试中屡次落榜,未能中举,只好在乡间设帐教学,一边教书,一边准备应试。住的是“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过着“舌耕度日,终岁不知肉味”的清贫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拼命地读书、教书、写书。为了激励自己写作,他在压纸的铜块上刻上的座右铭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了写书,他千方百计接近人民群众。暑往寒来,他在通往淄川县城的大路旁,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招呼过往行人休息,请他们讲民间故事,讲所闻所感。凡能讲一故事者,皆免费喝茶抽烟,“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凄风苦雨的生活中勤奋写作,终于完成著名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还写了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著五种,俚曲戏剧十四种。据考证,《聊斋》自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创作,到七十六岁临终前还在写,共写进故事491篇,在当时文网严密的黑暗统治下,他不顾“冷淡如僧”的条件,倾注满腔心血,敢于抒发“孤愤”,长达四十年之久,由此可见,《聊斋》的确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它不愧为中华民族文库中的瑰宝。

关于《聊斋志异》的文学艺术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高度概括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以“谈狐说鬼”的艺术手法反映和暴露社会现实,寄托积极健康的社会理想,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题材极为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蒲松龄生前曾感叹道:“此生所恨无知己,千秋业付后人猜”。如今,《聊斋志异》以它灿烂的文学光耀,赢得了无数的中外读者,它跨越国界,印有三十多种外文版本,几乎全世界的“百科全书”都对它作了介绍,它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中国文化的典范”。许多篇目早已进入戏剧、电影,真是知己遍天下!若蒲松龄九泉有知,也该无比欣慰了。

在电视连续剧《聊斋》播映之际,还有一点应当明确的是,由于作者的历史局限性,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轻视妇女之类的封建糟粕,但这并不损害它的文学地位,而且对这些璞玉之暇广大观众也是能够谅解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