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12月15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孤独的灯(散文) 秋游文天祥祠 听民谣以察民情 图片新闻 明太祖征治“官倒” 秦始皇陵极顶 人生终点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听民谣以察民情

郭永忠

民谣何谓?民谣就是顺口流。这两年,群众中产生的民谣不少,都是一套一套,琅琅上口,有的直叙其事,有的诙谐辛辣,但内容大多是抨击不正之风的。如:“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关系最重要,德才作参考。”“上头忙组阁,中间忙吃喝,下面忙赌博”等等,不一而足。民谣,历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明显时代感。远的,如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时,关中父老中流传的“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近的,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我国人民群众中曾流传的“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等,便是佐证。东汉时期,有一首揭露封建社会腐败的民谣叫《桓灵时童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门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当时,这首民谣的流行达到了大街上“群儿齐歌”地的步。因为民谣产生于社会底层,反映了社会基本群众的情绪,所以只要从田父野老的口中一出,很快就会在街头巷尾、市井乡镇不胫而走,广为传之。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应该说,近些年民谣产生多,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治生活活跃、民主气氛与日俱增的表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命运、参政意识日益增强的好现象。我们要善于从民谣民谚中去粗取精,了解人民群众的心愿。

这种民谣,虽出自于“巫医药师百工之人、”,及村民农夫之口,甚至可能有些“粗”,但它粗而真挚,一针见血,甚至难免失之偏颇。正因为话粗逆耳,故常被误作“恶语”、“毒草”除掉。据说1958年大炼钢铁、吃大锅饭,群众中就有不少批评性的民谣,可惜没引起毛主席他老人家深思,反被当作了“右倾思潮”。我以为,民谣民谚这些“粗话”,恰是民间舆论的监督,切不可当作笑话一笑了之,更不可错误地把它当作反动言论,加罪无辜。只有悉心从中体察社情民心,采取廉政措施,励精图治,才是清醒领导者应有的态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