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起源
马兴
春联的起源,多数人认为是“桃符”演变而来。传说其一:古时有种叫“年”的野兽,喜在除夕出来害人,但它怕光、怕声、怕红颜色。为驱赶它,人们在门两旁各挂一块桃木(桃木是暗红色)后又在上面画上传说中捉鬼的神荼、郁垒弟兄像,以后又简化成俩人的名字,以示镇邪。传说其二: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镇鬼祛邪,所以古人在元旦,用桃符大约七八寸长,一寸来宽书画此二神的名字或形象及消灾降福的咒语,置门旁以避邪祟,一年一换。
五代时,建都在成都的后蜀小朝庭孟昶,十分爱好文学,要朝臣们改变过去桃符上画神像的惯例,改成在上面提写对句。那些朝臣们接到孟昶的命令,将对句写好送给孟昶看,孟昶都不满意,便挥笔在桃符上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一对句,就成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据《茅亭客话》记载,后蜀主每年除夕,赏朝臣一副桃符,文入学士群起效仿,把题联视为雅事。至宋,过春节写对句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据传明太祖也十分喜欢春联也经常向大臣们赐赠春联,并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春联。由于明太祖提倡,春联发展到了极盛期,各行各业、风景名胜、日常交际、描景咏物,都用了对联或春联这一形式,朝庭还专门设有这方面的官衔。春节贴春联便成为全国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