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交后的张学良
·林杉·
“唯一应受指责的是委员长”
张学良和宋子文同乘一架飞机,12月26日上午,于蒋介石专机由洛阳起飞之后,迟于蒋两小时飞抵南京,下榻于宋子文公馆,并在宋子文的授意下,上表请罪: “学良生性鲁莽粗野,而造成此次违犯纪律不敬事件之大罪。兹腼颜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受钧座之责罪,处以应得之罪,振纪纲,管将来,凡有利于吾国者,学良万死不辞……。”蒋介石拿到这份“请罪书”后,立即转呈国民党中央和南京政府。此时,中央的留陕要员已由西安飞回南京,南京当局立刻变了颜色,把张学良交付军法审判。国民党中央和南京政府,紧锣密鼓,同时采取了行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2月29日上午10时,开会讨论,南京政府同时发表了交军事委员会依法办理的命令。军事委员会遵令决定成立高等军法会审,以李烈钧为审判长,朱培德、鹿钟麟为审判官。
对于会审的情况,李烈钧在他写的《高等军法会审审判张学良的经过》一文中曾有详实的记载,“三十日,我去见蒋。蒋让坐后,问我,审判长对此案将如何处理?我回答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叛逆’行为,有谋害主帅的打算,但能悔过,亲送委员长回京。愿委员长宽大为怀,赦免对他的处分而释放他。我完全为蒋着想,愿蒋借释张而使国人因此崇拜蒋胸襟的‘宏伟’。我接着又说,我国历史上有两个人,一个是齐恒公,他不追究管仲对他曾有射钩之仇,却拜管仲为相。另一个是晋文公,寺人披几次要谋害他都未得逞。后来有人要谋害晋文公,寺人披闻讯赶到晋文公处告发。晋文公先不见他,经寺人披说明来意后,晋文公宽恕并接见了他。晋文公可于免受暗害。这两桩历史事件,可否作为本案的参考,请委员长核示。蒋未置可否。临走,我又对蒋说此案我将以军法审理。蒋说:君慎重审理之。”
显然蒋介石对李烈钧“宽大为怀,赦而释之”的建议不感兴趣,那李烈钧只能秉旨严加追究了。对此,张学良极为愤慨。在法庭上,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对审判长李烈钧怒吼道: “你们当中唯一应受到指责的就是委员长,只有他才使中国丧权辱国,如果我自由了,一定要发动一场革命。”当李烈钧拍案斥责张学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时,张学良反唇相讥,质问李烈钧,你当年以江西军政府都督的身份,起兵讨伐大总统袁世凯,这又作何解释?”“我在西安的行动,为的是谏止中央的独断专行。”少帅神色坦然,毫无畏惧,李烈钧不由暗自赞叹,真乃张作霖之子!为了缓和局势,李续问:“你为什么把中央许多大员都拘禁起来,这还不是叛乱吗?”张学良大笑,答;“他们身为大员,平日穷奢极欲,不知爱国,蒋委员长就误在他们身上,除了蒋百里未作官我是敬佩的以外,哪一个是有牺牲精神?譬如陈调元身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在西安不过拘留几天,还是调戏万耀煌(系陈继承之误)的娘姨,可谓老而好淫。又如平日口出大言的陈×,领袖遇难,又不营救,又不殉节,竟进入厕所阴沟里,把他拉出来,满头满身都是屎泥,这也配得上抗日救国吗?”弄得李烈钧下不了场,只有停止其发言。稍息,当庭宣判: “张学良首谋伙党,对于上官为暴行胁迫,减处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权五年。”退席后,李烈钧步下审判席,握张学良之手慰之日:“近来很进步,佩服佩服。”张学良对日;“又闹笑话一次,使李先生太费心了,先大元帅(指张作霖)在地下当亦感激。”这一幕审判的把戏,就如此完毕.
其实,这一切不过是蒋介石一手导演的一场闹剧。据陈布雷回忆录记载:自26日迎蒋回官邸到31日,前后为蒋整理草拟了“对张、杨训话”、辞呈、谈话及准备发表军法审判结果及请求特赦呈文等文件,此中奥妙,当然无需再说。据说蒋介石回京后绞尽脑汁,企图毁约,除了在舆论上制造他没有什么承诺外,并决定继续剿共,镇压西安事变有关人员,处死张学良。然而宋子文坚决反对,他感到自己愧对朋友,指责蒋违背自己的诺言,并威胁要离开中国,到国外去公开谴责蒋介石的背信弃义行为.宋美龄也劝蒋听从宋子文的劝告。于是蒋介石不得不停止了剿共战争。虽然几经周折,总算实现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局面。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