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苏联青年群体
晓 吉
在苏联青少年中,除了少先队、共青团等正式组织外,不少青少年对传统引度和价值观念存有怀疑、厌倦和逆反心理,出于在志向、情趣、爱好等方面的相投和对周围世界评价尺度的相近,他们扎堆结伙,自成一体,各地出现了100多个形形色色非正式青年群体,其中较为固定和盛行的非正式青年群体有。
“嬉皮士”群体。产生于60年代后期,目前已经分成了三支,“老一代嬉皮士”成员大多是大学生,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知识界人士。他们信奉批判主义和虚无主义,以“自由人的自由发展”为追求目标。其口号是:“在没有自由的世界上只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去获得自由。”为寻求解脱和慰籍,他们烈衷于佛教、瑜珈、修行。成员的外表特征是;长头发、大胡子、牛仔裤、夹克衫和带有神秘象征的物品(项链、护身符、手镯、脚镯等)。
“系统派嬉皮士”,成员主要是中学生、大学生和青年工人,他们以在绘画、音乐作品等方面的共同认识和评价为联合的基础,大力寻找和联合同好者,追求的目标是;提倡精神解放,勇于自我表现。
“和平主义嬉皮士”,成员主要是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大学生和科技、创作界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以“反对暴力,维护和平,销毁一切武器,让爱充满人间”为行动纲领。他们认为,任何政治制度都是暴力的产物,必须用斗争反对之,从而唤起人们的和平主义意识。该群体反战御暴方式是:参加和平主义者组织的各类国际性和地区性反战活动;拒绝服兵役和为前线服务;拒绝在党、政机构中供职等。许多成员终日佩戴项链、手镯、背囊等自制标记。
“摇摆乐迷”群体。形成于8〇年代初期,成员多为16—20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的外表特点是,爆炸式发型、紧身衣裤、佩戴各种金属小饰物。他们出没于大小歌舞晚会、音乐茶座和文艺演出,尽情地唱,疯狂地跳,在大幅度的扭动和跳跃中使佩戴的金属饰物发出声响,因而亦有人称泡们为“金属响器丘”。
“霹雳舞迷”群体。产生于80年代中期,群体成员广泛,活动频繁,组织力强。1986年夏天,他们召集各地的爱好者在尤尔马拉举行了全苏第一届霹雳舞会演;1987年春天又在考纳斯举行了第二届。其成员的外表特征是;运动服装、狭型茶色镜、手套。他们的口号是:“在发泄自己的精力和情感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此外,还有诸如“武术迷”群体、 “乖乖男”群体、“乐观主义者”群体、“保护环境”群体和“保护历史文物”群体等。据一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15—30岁的苏联青少年中,有30%—35%的人乐意把自己算在各种非成式青年群体之列。现在,苏联有关部门呼吁全社会加强对青年人的了解和关心,消除那些清极的、不健康因素,将他们引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健康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