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事
曲 歌
去年岁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这个动人的故事,几经周折,已是今年早春,但我仍要向人们奉这支充满人间挚情的歌。
一封搁置了一月之久的信终于向“黄河”厂工会发出
袁炳胜吃力地坐起来,妻子敏感地意识到:他要起床了。
大山似乎正在梦中,远处,那只不知疲倦的山鹿儿的叫声停止了。苍莽雄浑的大山,笼罩在湿漉漉的雾气之中,更显得凝重寂静。杨晓琴,这位一直守侍在丈夫身边的年轻妻子,心头忽然引起一股不安的情绪,这些天,炳胜好象耐不住寂寞了,昨儿个,他和厂工会主席罗志旭又提起买彩电的事儿,唉,彩电,彩电,真成丁炳胜最大的心病。
帮丈夫穿好衣服,擦罢脸,晓琴习惯地打开窗子。一股清新的山风吹来,将一件东西刮落在炳胜面前.噢,是那封信.
还是四月初的一。天,袁炳胜鼓足勇气写了这封信,在他的印象中,“黄河”彩电是最理想的了,他和妻子商量再三决定向黄河厂工会写封信,顷吐身处山地残疾工人的难处。他们寻思,工会最关心工人,最肯替工人说话办事儿,就象厂工会主席罗志旭,为他操了不知多少心,彩电的事儿,总是扒在他的心上,不知费了多少周折.但是,信写好了,袁炳胜又打了退堂鼓。
当这封信再次落在袁炳胜手中时,不知是哪种基因触动了他激动的神经,他果断地说:“晓琴,把信发了。”
一封搁置了一月之久的信,终于飞向黄河厂工会,时间是1988年5月4日。
西安——凤县一条绿色热线频繁往复
“炳胜,好消息!”罗志旭人未到,声音却到了。
“啥?!”
“你看。”一封信塞给了坐在轮椅上的袁炳胜.
袁炳胜第一眼就看到信上那枚鲜亮醒目的公章: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工会委员会。
他激动了,甚至不由自主地念出声来:
“七里坪机砖厂工会:
5月7日,我们接到你厂工人袁炳胜的来信,信中反映他是一个因工负伤致残、双肢瘫痪的人,多年来寸步不能行走,感到非常寂寞,想买一台彩电,到处求人买不到。我们深表同情.如果情况属实,我们愿意帮助解决18吋彩色电视机一台……”袁炳胜,这个在危难中也极少落泪的男子汉激动地哭了。
于是,在5月17日这个充满和煦阳光的日子。罗志旭以凤县七里坪砖厂工会的名义,向他的同行写了一封热情的信,回信说:袁炳胜十七年的残疾,使他感到十分寂寞:为买彩电一事厂方作了多方努力,但仍难解决。接到你们的信,我们为该同志多年的心愿将要变为现实感到十分高兴.望贵厂告知提货时间及有关手续,以便我们安排。
5月27日,黄河厂工会向七里坪机砖厂工会发出如下一封信件:
为使袁炳胜同志尽早看上彩电,经与厂长反映,决定给袁炳胜同志18时彩电票一张,(彩电票现存我厂工会,望贵厂派专人来我厂购买.
绿色,代着希望,而由绿色构成其特征的邮路上,西安——凤县,两个厂家工会的“热线”跨越黄土地与秦岭,带着春风,带着温暖,富有生机地往复。
人同真情唱出一曲动人的歌六月,残疾人实现了心愿
七里坪机砖厂工会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让袁炳胜的妻子杨晓琴前往黄河厂。
“好大的厂子哟,买彩电的排这么长的队,这得等多长时辰才能买到呀,—天里,厂子得生产多少台彩电呢!……”这是杨晓琴对黄河厂的第一感觉。
可是,这个厂工会待她的人却是那么客气,那么平易近人。不巧的是,具体办事人正好不在,然而答复是令人满意的:“实在对不起,叫您今天空跑一趟,这样吧,请您给我们留上您的住址和电话号码,我们找您。”事隔一天的下午,电话来了,是一位女同志的声音:“您马上来,我在厂门口等您。”
不到一刻钟,在黄河厂门口,两位陌生人相逢了。奇怪的是,她们从未见过,但一眼就认中了;她们不曾相识,却一见如故,黄河厂工会的大姐,为了让远在山地的那位双下肢瘫痪的工人早一天看上电视,早就让厂长签字优待,山地的小妹远道而来,人地两生,但黄河厂工会的大姐领着她直接到库房优先提货:这位大姐精熟厂情,将各式机子的长短道出来让山地来的小妹挑选,结果,化了1660元买了个称心如意的彩电,就这,细心的大姐仍不放心,同:“您怎么回去?”杨晓琴感激地回答:“请大姐放心。”富有心计的杨晓琴为了不麻烦黄河厂工会,早已约好亲友,一辆摩托车已在厂外等着呢。
“呜——”南去的441次列车长鸣,离开了西安车站,不知怎么,杨晓琴的双眼模糊了,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