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俱在旋律中
——记易俗社二级作曲姜云芳
杨云峰
大概从她十六岁考进西安易俗社起,便与秦腔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年的艺术生涯,过早地染白了她的双鬓、三十年中,她在舞台上,默默地坐在一角;三十年中,她为三十余部戏作了曲,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二级戏曲作曲。
她,人到中年的姜云芳,在用乐曲抒发着对事业的挚爱之情,用那沙哑的音质,叙述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别长安”(《一代元戎》)的幽怨歌曲荣获全国“金龙”一等奖,被省乐团采用获北京合唱二等奖。她在电台采访的录音中,那句“别长安,马蹄声声催人远”感人泣下的唱腔,似咏叹、似悲歌,亦似隽永以致的哀怨,她对艺术的热爱、亦象《三回头》中女主人公眷恋不舍的深情。
1988年,正值丈夫病故,她写下了《节妇吟》、《李陵碑》两部大戏的旋律曲谱,她隐含了失去丈夫的悲痛,用对事业的热忱,表现对爱人的悼念。其中《节妇吟》被报刊誉为“对秦腔咏叹调的创造性尝试”,“为制造浓郁的悲剧情境和氛围,提供了良好的画面空间铺垫,酝酿了成熟的思维空间”;而《李陵碑》的音乐设计荣获西安市第二届艺术节创作二等奖。她仍在努力,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她的床头、书桌、摆满了形形色色的音乐理论、文学理论书籍,记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卡片。两室一厅的居室里,唯独没有时髦的名人画、新式家俱、彩电、冰箱之类的摆设。她显得太寒酸了,寒酸得让人不相信她是个二级作曲,一个从艺三十年的文艺工作者。但似乎一切都是合理的,歌星唱红一首歌人民币大把大把地搂进;名演员凭着几个精彩的唱段便可吃香喝辣、南北纵横。她一介孱弱女子,案头英雄,仅凭一支秃笔,岂可与他辈等而论价哉?无怪乎屏幕上见不到她,电台录音中也只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报纸上只有艺术名人她根本不算名人,《戏曲音乐集成》上根本见不着她的作品段子,因为她只是个作曲而根本算不上个艺术家,但她有流传于街坊闾里的曲品,有用她的音乐段子唱红了的演员,也就该满足了。
在谱纸上她可以纵横驰骋,指点江山,可以在乐池里把人训得大气不出,汗不敢流,但还得为孩子的工作去求人,甚至求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还得流泪之后再爬谱纸。这就是她,一个凡人,一个母亲,一个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