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9年10月05日
第2版
02

航空航天户部一六月五所职工扎根三线艰苦创业

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本报讯 航空航天部165研究所职工扎根三线,艰苦创业,成功地进行了几十种型号两千多次大、小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并普遍使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我国已经发射的卫星中,有20颗是由他们研制试验的发动机送上太空的。

该所地处秦岭深处,荒凉偏僻,交通不便。20年来,他们始终把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传家宝,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一直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冲天的干劲。形成了一支作风硬、技术精、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

60年代初,一批来自北京的知识分子肩负历史众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在一块长满荆棘的荒坡上建成了一座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并一次试验成功。在欢庆胜利的同时,试验后一些来充分燃烧的液气体和排泄物倾刻间化作滚滚谎言迅速在试验区和相距较近的生活区上空弥散。这些易燃易爆的液气体直接损害人们的健康。但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们与毒气相伴,不计甘苦地日夜奋斗着。为了保证火箭发动机在空中运行绝对可靠,他们视质量为生命,尽量把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暴露和解决在实际发射前。在为某型号发动机定型提供性能参数时,对试验后的某个数据发生了争议,有的提出要重新试验,然而,重新试验的代价意味着霞新投入巨资和延长发动机研制周期。在这紧要关头,共产党员、部劳模罗恩勋从多年的试验数据中找出判定这项数据正误的依据来。他带领计算组的同志扎进数据堆里,分析判读,复查研究,查疑点,找规律,苦战了3个月,提出了结论性意见,不仅节约了上百万元的试验经费,还加快了发动机的研制进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航天市场和强手如林的国内同行中,他们研制试验的火箭发动机创造了运送卫星上天从来失散的罕见记录。

1981年8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卷走了房屋,淹没了厂房和设备,水、电、交通全中史断,职工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给正在研究试验的通讯卫星带来极大的威胁。在重灾面前,他们知难而进,3个再就恢复了生产,完成了国家交给的某型号发动机试验任务;为通讯卫星的腾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还使该型号发动机获得国家同行业唯一的金奖。(任新书 张美书)23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