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9年12月19日
第2版
02

十八年心血磨一器

——记西安市自学成才先进个人郑继志

他,由一名普通的电工成长为市公交行业出名的工程技术人才。40岁刚挂零,深深的皱纹已爬上了他的额头,那本刚颁发的工程师任职资格证书上,泡满了他18年来的滴滴汗水。

70年代初,我国城市电车的调速装置还依旧是苏式40年代的电阻调速,有一半电能在起动时被白白浪费掉。当时是西安市公交公司电车一场电工的郑继志,从一本资料上看到国外可控硅在电车调速上的应用后,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10多个高等院校,向专家请教了可控硅在电车上应用的可行性,并开始了研制工作。当时我国的硅元件没过关,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郑继志陷入了苦闷之中。正在这时,西安整流器研究所研制出了一种大功率逆导型可控硅元件,真是久旱逢甘霖,郑继志又一头钻进场里两个月没回家。1972年10月1日,由他主研的我国第一辆逆导型可控硅斩波调速电车在西安投入了营运。

郑继志象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精心照料和改进硅车。早上5点多钟他就抱着测试仪器随车出场,下午车一回场他又扎进小房内计算当天的数据,他成了全公司有名的硅车迷。不断的摸索,他终于研制出了逆变升压电路,使触发功率增加了三倍,元件年损坏率山50%下降到6%,并发表了4篇改进硅车调速装置的论文。

1987年元月的一天,一辆正在运行的352号硅车突然拉起了长长的电弧,乘客以为着了火,车上一片混乱,一名妇女砸窗跳车,不幸身亡,引起整个公交公司大哗。郑继志顶着巨大的压力,三天三夜没合眼,连续检查了23部硅车上的近千个元件,和交通管理人员一起,终于查出电弧产生是由于大闸灭火罩脱落造成的。他双眼布满血丝,一个一个向司机解释,一部部客车又出场营运了。同时,他又利用一种新型材料,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接触子,突破性地解决了这一全国各类硅车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

长年的辛劳使郑继志患了严重的肾炎,组织上安排他去疗养,被他婉言谢绝了。肾炎发作时,他就用椅子角顶在肚子上干活。最近,他又把硅车平均值控制改成了瞬时控制,把控制电路中分散的三到六块控制板改成了一块全集成电路板,体积只有原来的1/4。在不久前国家城建部门召开的IA型硅车技术鉴定会上,他主研的新型硅车节电达27%以上,被有关专家评价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设计为国内首创。”

(姬天顺)26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