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1月06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家庭主妇话过年 图片新闻 腰疼病如何治 擀面条 敬告作者 一九九〇年属于哪个年代 弄巧成拙 教子要得法 赶海 冬痒勿乱抓 常见笼鸟的雌雄鉴别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擀面条

陶学信

我擀面条,已有二十多年。家里弟妹多,上初中时我就成了干家务的“主力”。1962年困难时期,有一回要吃面条,我说:“咱去换吧。”母亲说:“换面吃亏,你学着擀吧。”于是,母亲传授擀面的诀窍“一碱、二盐、三柔、四饧。”起初我怎么也擀不好,不是面和软了,就是擀得薄厚不匀。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一长,我也就从中悟出了一些道道,面条竟能擀得“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团团转”了。母亲高兴地说:“你有劲,已经比我擀得好啦。”

插队时,看到房东家的杏木案板有床板大,擀杖有四、五尺长,不禁惊喜:在这案板上擀一次面那才过瘾呢。做晚饭时,我和了一坨面到房东家擀,果然得心应手。我可使劲地柔、恣意地擀,就象在宽阔的草地上打滚、在澄绿的湖面上游泳一样,尽情洒脱,浑身舒畅。工夫不大面切出来了,用手一提,修丝银缕,纤纤不断。那些挤在门口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七嘴八舌议论,“洋学生还会擀面条儿。”“喷,这学生娃比秀娃她妈擀得还好呢。”秀娃妈是村子里有名的巧媳妇,面条擀得最有特色。能和这样的人相提并论,乡亲们也就有点刮目相看了。

后来进了城,有了家,妻也是个面条客,三天两头要吃面条。工作一忙,我说:“咱换面吧。”妻说:“换面不香,咱自己擀。”咱自己当然是指我一个人,她常说擀面条是我的“专利”。

去年春天,表妹夫妇从新疆石河子农场探亲路过住在我家。妻说:“擀面条吧。”我和了两坨面扣在小案板上。等我做好炸酱,转来擀面时,我呆了:那两坨面早变成了偌大的一轮,活象一张光亮雪白的生丝台布!我惊讶,我想象不出表妹夫在这块二尺多长、一尺多宽的“小天地”里,怎么能“耍”得这么大,这么漂亮。他把面对折两次成扇形,擀杖一横,用刀逼着,一刀刀划过,那面条提起来竟有丈把长。妹夫笑笑说:“刚下农场那阵子,没有案板、我们全在石板上擀面呢。”在石板上?石板能有多大、多平呢?难怪他有这样一手绝活儿!我服了。这正应了祖宗的老话: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我赧然向妻宣布:擀面条不再是我的“专利。”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