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西安婚介所女青年择婚观一瞥
西安市婚姻介绍所的墙壁上有这样一幅标语,“社会在改革中发展,观念在改革中更新。”观念的更新莫过于择婚。过去择婚,男男女女首先问及的大都是出身、思想、文化、工作、政治条件等等,可现在大大不同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几个倾向:
要找有钱的。在婚姻介绍所登记的大部分女青年,这一愿望反映强烈。在人们眼里,现在有钱的人一是华侨,二是个体户。一个在铁路部门工作的女青年,个头一米六八,长相很好,虽是工人,却通英、日语。在登记表的择偶条件栏里,她是这样写的:“港、澳或外籍华人,非此终生不嫁。”
一位美旅华侨,47岁,带两个孩子,想在西安找一个未婚姑娘,条件是35岁以下,人要漂亮,并会外语。西安自选婚姻介绍所为其在西安晚报登了一则征婚启事,见报的第二天就来了30多个。其中一个22岁的姑娘被选中。婚办员不无惋惜地对姑娘说:“离家那么远,无亲无故,语言又不通行吗?”对方不吭。“你还这么小,他都47了,在一起能生活几年。”对方仍不吭。“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咱们都不知道,出去后,他把你遗弃了怎么办?”女的不耐烦地说:“没钱什么都是空的,我只图钱,我出去后就是沦落了也在所不惜!”
不要老大哥。在婚介所登记的姑娘,如果有钱的攀不上,就找干部、知识分子,大都不要工人。“老大哥不吃香,地位金钱两叮当。”一位女青年,28岁,身高1.55米,长相也差,自己是工人,但一定要找个干部,而且要有学历。挑了3年不能如愿。婚办员对她说:“你就找个工人吧,不要挑来拣去的。”她说:“我才不愿跟个工人去受罪哩,找不上个象样的我就独身一世了。”婚办员说:“你不也是工人吗?”“正因为我是工人,我才最了解工人,最讨厌工人,才不找工人!”
老“二哥”的后代也不要。在30岁以下的择婚姑娘中,绝大部分在择偶条件栏里都填有“家在农村的不要”字样。其原因有二,一嫌农村出来的小伙老坎、土气;二嫌农村人事多,逛城看病,销瓜卖菜……应酬不了。有不少工程师,部队的军官,大学研究生就因家在农村而难于对上象。有一位部队干部,27岁,1.76米,长得好,有文凭,还是西安市书法协会会员,就因家在农村,卡片在西安自选婚姻介绍所挂了两年,竟没有一个姑娘问津,婚办员曾给15个姑娘力荐,竟没有一个愿意见一面。
女个体户“爱”有中级职称的干部。在庞大的个体户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居农村的姑娘,她们有了钱,世面见多了,心也变得越来越高。她们一心想找个城里的对象,但又看不起工人,一般干部和个体户,专找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干部。原因是这样可以进城,有条件解决“农转非”。在这些女个体户中,有两种情况,其中一部分条件很高,不仅要找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干部,而且年龄相仿,模样也要能过得去,领回家要让村人看得起。另一部分条件订得比较低,只要能进城,二婚也可以,带个孩子也可以,年龄大十岁二十岁也行。
在东四路婚介所采访时,婚办员孙毅指着墙角一位长得似演员一般的姑娘,低声对我说:“她在东大街承包商店,23岁,要找象貌好的、年龄相仿的,而且必须是有中级职称的干部,她可以一次性拿5000元解决户口,她说有存款两万,姑娘确实很好,我们也想帮忙,但爱莫能助啊。”她接着又不无感叹地说:“这样的择婚条件不知耽误了多少好姑娘!”
怎样看待这些现象?当我采访结束时,头脑里留下的是一串串的深思……
本报记者 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