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散步
邢良俊
我是一名中年职业妇女,一年三百六十日,办公桌上总堆着处理不完的公务,家中总有打发不尽的洗煮杂活,但我却有闲情逸致,争取一切机会散步。上下班路上,在市区内联系业务途中,我经常“安步以当车”,不仅练出了一副好脚板,还练就一种视有若无的硬功夫。虽尚未达到《清静经》中要求的“三悟”境界,但也能拒街市上芜杂的噪声和斑斓的色彩于视听之外,而全神贯注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这种嗜好“传染”给了丈夫。每早晨起床后,我们便一同出门散步,顺便取牛奶,买早点;晚上灯下读书倦了,常常由一人建议,另一人拍手赞同,到附近小街上转悠片刻,在铺子里采购点宵夜的东西。每当这个时候,我们畅开思想高谈阔论。或读书心得,或时政新闻,或对某件琐事的看法,其中夹杂着不少谐谑和情趣,有时还产生激烈的争辩。这种谈话无拘无束,心智得到很好的开掘,往往是妙语联珠中,迸出一两星思想的火花。争辩不一定非有结果,却能感受到某种升华。
孩子一年年长大了,参与意识强了,便要与大人平起平坐。于是,散步的阵容在扩充。节日里,星期天,难得有的大家都空闲的时候,就个个雀跃地要冲出狭小的天地。每逢此时,首先难以解决的是究竟去什么地方。经过一番认真的争论,毫无结果,往往由我以家长的身份宣布:“别争了,再争就把时间浪费完了。现在最重要的是,马上开步走,走到哪儿算哪儿。”
三个人一哄出了门。有趣的是,只要一迈过门槛,再也不会有人固执己见了。在这个住惯了的城里,哪儿没有去过?哪儿能比哪儿再重要?关键不在于去哪儿,而在一个“去”字。
记得某个星期天,全家人走出来后,不约而同想起了初具规模的环城公园。离我们最近的南门外一段,也是目前修得最好的一段。我们踏上那条前不见头,后没有尾的石砌曲径,立即感到心神具爽。且不论那忽而假山,忽而回廊,忽而芳圃,忽而棋亭的园林景观,单是左边高大厚实的城墙,右边深不可测的城河,就使人浮想联翩,产生一种悠远绵长的历史情思。话题自然扯到了古城辉煌的从前。从城墙建成的明代,上溯到周秦汉唐,以及各朝各代出过的文臣武将。不知不觉,这次散步成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
我常纳闷,为什么人们总着眼于散步在延年益寿方面的功能,而忽略了散步在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我则从散步中获得了最充分的精神享受。这也许是我对生活的一个新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