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3月0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走进急流 风竹图(国画) 护林者的眼光 图片新闻 女性的旗帜 图片新闻 鲜为人知的“棘梁山”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护林者的眼光

杜洛

《随园诗话》卷一载:“江西某太守将伐古树,有客题诗于树云:‘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年鹤归来。’太守读之,怆然有感,乃停斧不伐。”

一要毁树,一要护树,本来也算常见的事。而这则诗话中的护树者却用诗教育了一州之长的太守,太守竟能“怆然”动情,停止了手中的巨斧,结果把一棵古老的“栋梁材”保留下来,这便成了古代的护林佳话。

看来做护林绿化也要有点“诗意”,因这样的宣传工作常常具有动之以情的感染力。你看那诗写得多有意境:古老的栋梁之材,盘根虬枝,巨大的浓荫覆盖地面,树下黄叶片片,绿苔斑斑,清幽与古朴之趣盎然。可是,在斧铖之下,这一切将不复存在——在月明秋冷之夜,一只只千年老鹤再也不能栖息于此,声声哀唳,夜无清梦;迢迢碧霄,尽失曼舞……。

由此可见,护林者的眼光是值得称道的。他说的“遥知”、“只恐”,都深寓着正确的预测。因为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不一定马上发生,有的往往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会惩罚人类。据古书记载,黄河流域曾是我国草木繁荣、植被丰盛的地区之一。秦汉之时,甘肃一带曾是“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阴翳”的绿海。西周文化鼎盛时期,现今的黄土高原有森林四亿八千万亩,覆盖

率达53%。自秦汉后,由于耕垦和破坏,才逐步变成一片贫瘠的“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气候趋向干燥,物产趋向减少,人们从自然所能获取的、赖以生存的物质相对匮乏;与之同时,干旱、风沙、洪水、虫害等自然灾害又不断向人们袭来。这就是几千年来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酷事实!

为了我们的自身利益,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具有护林者的眼光和情怀,也不妨学一学那位江西太守,闻过即改,爱护每一棵树木;并用自己的双手,给大地播下一粒种子,添一片绿色,让神州充满诗情画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