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做一个“大写”的人——记汉中粮油机械厂工人李海斌
全厂的人信服了:李海斌年增产节约22946元。这4年,他共为厂多创造效益9万多元。“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在推荐他参加全省“双增双节”表彰大会后,厂内职工纷纷议论着。
“完不成任务,我提头来见你们”!李海斌要求承包的话掷地有声。领导同意了他,但都存着疑虑:墙板加工是厂主导产品——气压磨粉机生产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而厂里只一台龙门刨,原先3人倒班干一天只生产一块墙板,可需要量是每月50至60块,现在他一人承包,能行吗?更何况他是个作风稀拉的人。这是1985年底的事了。
他首先对加工工艺进行了改造:把5次加工工序减少为两次,一把刀进给改为3把刀进给。刀具不够,他骑车往返50多里去借。他还把工作台打上孔、安上桩,增加夹紧力点。这样,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电耗,在他手里增了产。
他并不满足这一成功,又在改进刀具上动起脑筋。铁铲形状是半圆的,锋利耐用。他从这得到启示,大胆抛弃传统的75度偏刀,采用半圆型弧刀。这样,即使刀锋被打,改变一下进给方向还可以继续使用。一把刀,在他手里竟变成了几把刀的价值。
承包第一年,正是他热恋和对象找工作的关键时刻。他白天黑夜泡在刨床旁不回家,气得对象差点和他吹了灯。第二年他结了婚,本该休息一个月,可他只休息3天。第三年爱人生孩子,他丝毫没耽误工作。
机床还是这台机床,人减少两个,产量却提高了一倍多。啊,现在他做了“大写的人”。
(张傲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