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治猫的启示
陕工报3月20日三版发表的乔怀贵同志的文章《教授与波斯猫》,似乎意在明“理儿”一一“奢望得到个无疵之物,世界只有一场空”。可是,我感兴趣的,却是“教授”的治猫,并以为该文的妙处正在于此。
“波斯猫”,这种原来被视为“姓资”的“洋种”,也成了今日百姓之家的“尤物”,引出了作者的文章。其意义在于:可以促人转变观念——某些“洋货”或“洋作派”,并非都“姓资”。重要的不在于“养”而在于“治”,看“教授”对“洋货”的“放浪因子”,不是厌弃,也不是纵容,而是认真“改造”——设法儿“治”,一治其“劣习”,二治其“毛病”,尤其是第二次用的“法子”被“仁慈”的教授夫人怒斥为“太残忍”。试想:不“太残忍”能使它“一下改了那毛病”吗?
“洋货”的“血液中”缺“土”多“洋”乃正常现象。否则,何以为“洋”?我们的所谓“开放”,主要是对“洋”开放。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对“洋”态度,既不能“排洋”,也不能“怕洋”,更不能“崇洋”。
“教授”对“波斯猫”这“洋货”,一方面不求“无疵之物”,另一方面对其“错误的习性”,“有法子治”,且“治”中讲究实事求是,不讲空洞的“仁慈”,为了“根除”毛病,敢于让其“脚肉儿就滴出血珠来”,而不怕被人骂为“太残忍”。
现实生活中,只习惯于养“土猫”,排斥或害怕养“洋猫”的人,还大有人在,这亦不奇。
另一种极端的人,更大有人在:一切都是“洋”的“好”,以“洋”来要求“土”、衡量“土”甚至否定“土”,而对“洋”的劣习、毛病,或视而不见,或多方开脱,甚至乱加颂扬,根本不想或不敢想“治”,完全忘记了自己“姓什么”,自觉不自觉地搞乱改革开放。
此文好在用艺术形象说理:一切事物都有长处、短处,不能追求“完美”,只能扬长治短,重在治短,要敢治、会治、狠治。否则,“开放”就有变质、“酿酸”的危险。
(请作者告知姓名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