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强人”的爱
本报记者 周新安 通讯员 王银龙 廉明杰
打麦场,土院子。在县委组织的学雷锋演讲会上,几百号人在听蒲城县城关粮站付面工刘凤莲的事迹报告。此起彼伏的掌声,驱散了凤莲多年来的委屈,她感慨万分,潸然泪下……
一
凤莲命苦。她祖籍河南,三年困难时期随父母逃荒到陕西蒲城,5岁便没了爹。为了生计,娘给人当过奶妈、推过磨、卖过水。凤莲18岁那年,被招到河南一家五金厂工作。经人介绍,她接受了一个失去妻子的军人的爱情。结婚时,她没有买一分钱的东西,连一双新袜子也没有。
丈夫李秀更怕影响家庭感情,将前妻所生的女儿送了人。婚后凤莲向丈夫保证五年内自己不生孩子,坚持把孩子要回来。为了筹集100元的抚养费,她下班后帮五金厂拔铁丝、和泥、搬砖,夫妻俩不买菜,到郊区菜地里捡回一些人家不要的菜叶菜帮煮熟凉拌上吃。这样,总算凑够钱把孩子赎了回来。多年来,她把女儿视如己生,从各个方面都让女儿比亲生儿子优越一点。去年女儿考上了渭南体校,在孩子临行前,凤莲把真情告诉了她,女儿开始不相信,说她有神经病,当李彩红从父亲眼里得到证实时,懂事的女儿默默地跪在她面前,泣不成声…
二
1985年初,刘凤莲被调到面粉库当付面员。付面工作又脏又累,对此她全然不顾。她每天提前15分钟上班,将库房地面和门窗器具打扫干净,把米面码得整整齐齐,等候顾客;每天下班后,她都将落地粮精心整理,筛选挑拣,力争不浪费一粒粮食。几年来,经她筛选挑拣的落地粮就有1500多斤。从1985年到现在,经她付出的成品粮达1500万斤,从未发生过短斤少两或超耗现象;每年她平均整理面袋6万多条、麻袋4000多条,也从未出现过短库。
刘凤莲经常注意分析顾客的心理活动及特点,根据不同性格的顾客,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使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多年来,她没与顾客发生一次争吵。为了方便顾客,她还专门准备了针线包,每天都帮助顾客缝补破损面袋,几年来单她为顾客缝补破损面袋、麻袋所用的线和绳子就达十几斤。
三
刘凤莲发现一些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买粮困难,便默默地承担了为他们义务送粮的工作。
1931年参加革命、年近80高龄的老红军黄罗武,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后,老人买粮十分困难。1985年以来,刘凤莲坚持把米、面粉、馒头、挂面等送到老人家,并帮老人做家务、洗衣服。老人有病时,凤莲几乎每天都去看他。今年2月份,黄老无意中流露出他的油不够吃,凤莲便把自己的10斤油送给了老人,而她自己却去买议价油。
有一天,曾因抢救战友失去了一只手而且双目失明的军人功臣贺成章,迈着艰难的步子摸着路前来粮站买粮,凤莲主动上前搀住贺成章,热情询问。当她得知贺成章的实际困难后,便坚持为贺家送粮上门,有时还帮贺家挑水做家务。有一次,当凤莲推着自行车,冒着雨踏着泥泞路把米面送到贺家时,贺成章紧紧地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凤莲,你不只是送来了米面,而是送来了希望。”
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以来,刘凤莲利用业余时间先后为群众义务送粮270余次,行程2000多里,送粮达29500斤。送粮户也由1985年的两户发展到47户。
四
凤莲的丈夫在外省工作,所有家务和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全部压在了她的肩上,凤莲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她每年出勤达345天以上。8年多时间她没请过一天事假,没休过一天病假,连每月4天的换休假都休不完。夏粮征购和春节供应是她最忙的时候。每逢此时,她总是把孩子锁在家里,给他留上吃的,或把孩子托给邻居,自己带上干馒头加班加点。她曾多次昏倒过,有一次忙完回家昏倒在厕所里,被丈夫架了回来,但第二天她仍一声不吭地去上班。
刘凤莲的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她到蒲城县粮食局8年来,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三次荣获物价、计量信得过营业员称号,并被县妇联誉为“女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