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6月09日
第3版
03

“分数”与“问题”

刘家骅

美籍华人吴健雄教授说,中国的家长往往这样问孩子:“你今天得了几个五分?”美国的家长则问:“你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

分数,对年龄小的学生来说,往往还不知道究为何物,如果他接二连三地得低分,就会在同学、教师、家长的眼里显得“低人一等”,严重挫伤自尊感、自信心和学生的积极性,从难以教会的学生变成难以教育的学生。苏联学者型教师阿英纳什维利等人,曾提出“学校不要分数”的问题,他们主张在小学阶段不给学生打分数,而用一种实质性评价来取代传统的分数评判。他们不给小学生判不及格,在学生作业完成差时,先将打分数的地方空着,让学生重做,直到错误改正后再给个高分。他们这样做是有其科学根据的:学生的思维,敏捷迟缓有别,各人解答问题的速度不一,即使思维迟缓的学生,只要让他们有时间“想一想”,或稍许帮助一下,都能圆满地掌握教材。如简单地用低分数“判决”,学生就不愿对错题再重新思考。事实上,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差,碰到极小的困难,思维就会停顿下来。这时候,不应斥责他们怕动脑子,拿低分数进行惩罚。实践证明:对于这些学生转变的关键不是别的什么,而恰恰是一颗自尊、自信和上进的心。分数不是顶礼膜拜的“偶像”,更不是驱赶学生的“鞭子”。

台湾电视连续剧《情义无价》的主人公钟迪在他败露前夕,和他母亲有一段关于分数的对话发人深省。钟迪说他小时候学习没有哥哥好,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一次他作弊得了满分,全家都夸奖他。但没有一个人问他这100分是怎样得来的。从此他“悟”出了“道理”: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结果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

愿我们家长向孩子多“提有意义的问题”,少看看他们的“分数”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