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奉献的人
提起林娟娥,凡在咸阳市乐育路粮店买粮的顾客,没有几个不熟悉的。这也难怪,林娟娥出了名:省劳模、市“三八”红旗手、省六届人大代表、连续1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其实,她出名,倒不是因为这些荣誉,而是与荣誉背后那一串串动人的故事连在一起的。
A长征老干部陈家万,一生戎马倥偬,晚年体弱多病,儿子又在部队服役。为了照顾老人,娟娥主动承担起送粮的义务。不管刮风F雨,她每月总是按时把面粉、大米送到老人家里。老人过意不去,让回家探亲的儿子用车子推着,给粮店送去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永远都不要忘记这个林姐姐!”儿子记住了父亲的话,转业后成为粮店的编外“工作人员”。
封林生老两口无儿无女,娟娥不仅把送粮的活包了,还经常带着两个女儿为老人缝缝补补,消愁解闷。逢年过节,还拿着好吃的到老人屋里“凑热闹”。老封的老伴临终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小林……小林……”她为在她的生涯中遇到小林这样的好人而感到满足,感到慰藉。
还有史大娘、聂大娘、王老太太等,她们都把娟娥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只要听见娟娥的脚步声,她们就能准确无误地分辨出来。近年来,娟娥为老人们送粮近三万公斤,如果每次送粮以2小时计,就花去160天的业余时间。
B “文明经商,优质服务”的标语,在很多商店的墙上都能看到,而林娟娥却把它铭记在心里,写在行动上。那是1987年的一天,由于营业员一时大意,给一位西安的顾客少供了一斤食油。娟娥得知后,利用星期天到西安,走街窜巷,终于找到了那位顾客,把油交给他。回咸阳后,娟娥的脚脖子肿了好几天。
C 娟娥的工作是平凡的,但要说搞点特权,也不是没条件。但在这方面,她却不甚开窍。有一次,有位熟人找她,想在规定范围以外取粮票,她说:“我只能按规定办,希望你支持我。”一位好友想买20公斤大米,她解释说:“在大米供应上,国家贴了不少钱,我咋能用国家的补贴落人情!”好友被她得罪了,见了面如同路人。有人说她太傻,但她愿意当这个傻子,因为林娟娥没有忘记自己入党时说的一句话:“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D 为了这句话,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从1975年来到这个粮店起,她坚持出满勤,一心扑在工作上。远在广东老家的父亲病故,组织上批了
40天假,可她来回只用了16天。她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有时全身脬肿,可她一声不吭。领导得知后,送她去临潼疗养,而她却和医生死缠硬磨,把3个月的治疗期缩短为1个月。回单位后,又把“休息3个月”的诊断书往抽屉一塞,上班了。她就是这样,数年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