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关怀《智取华山》
王震学
是近期革命题材影片的展播,使我有幸又一次看到了国产故事片《智取华山》,倍觉真实、生动、亲切感人,并由此联想到周总理当年从抓剧本到开拍直至最后为影片改名的往事来。
据五十年代初的部队营教导员、曾在解放华山战斗中担任侦察参谋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刘吉尧同志在和我看过这部影片后回忆说:剧本最初是由西北军区文化部创作组的王宗元等同志创作,北影决定拍这部故事片时,敬爱的周总理得知后,极为关心,说:“要拍就得拍好!”他倾听了剧本的故事、人物、情节后,作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指示,特别要求编导、演职人员深入生活,一定要请当事人到现场当顾问,力求真实生动。为此,刘吉尧从开拍前就赶到现场(华山脚下)给剧组全体人员讲述“自古华山一条路”奇迹般的解放经过。如:当时战斗位置,敌人如何地凭借天险,具高临下,战斗的位置对我军硬攻如何的不利,最后又如何地深入贫苦农民中,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宁肯自己挨饿,露宿,取得了贫苦农民王银生全家的感动和信任:“是自己人!”由害怕到主动提出为侦察部队带路打先锋,从而打破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神话…
他讲述得认真具体,包括每一条道,每个微小的细节,以至和演员一起访问王银生全家。使编导和全体演职人员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第一次拍华山外景是秋季(因赶时间),和解放华山时的初夏季时间有差异,周总理看过样片后说:“这不行,解放华山时山上树木葱绿滴翠,现在用秋季的外景来拍,树木叶子枯黄零落,不真实,重拍。”因此,第二年春末,剧组早早地赶到华山脚下,重拍了外景。
剧组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每个人物的鲜明个性,生活细节,要完全真实可信。演员们又一次深入农民家中,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又一次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
影片停机后,送周总理审查,周总理看了后非常高兴,表扬了他们深入生活后的可喜收获,是功夫不枉有心人。好!但又提出了片名叫《奇取华山》不太科学和理想。他又用商量的口气对导演郭维及演员们说:“‘奇’字,可否改成‘智’字,比较好些。解决华山战斗,在国内外都有影响,而且是在敌强我弱,地势对我们硬攻不利的情况下,那么要靠什么?靠的是我军领导机关和战士的智慧,不畏艰难险阻,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创造了天下奇迹。华山战斗也是象王银生这样老百姓的智慧结晶。大家看看,是不是叫《智取华山》更好些?”
“很好!”编导人员听后异口同声地说。
刘吉尧同志说到这里,极为感慨地说:“古有好诗不厌百回读之说,而今好片不厌百回看。周总理对《智取华山》影片的关怀,我每想起来就激动不己。”
图为五十年代初《智敢华山》影片导演郭维(左)与刘吉尧在拍片时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