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10月04日
头版
01

公路通电灯明 吃水再也不发愁

黄陵县山区农民敲锣打鼓给县领导送秧歌表亲情

一万多户群众受益 百分之九十的人用上了水电

本报讯 日前,黄陵县田、侯等6庄群众顶风冒雨,自发地给县领导送去一队队秧歌,以感谢县委县政府领导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水、电、路、桥问题,使他们结束了“吃水比油难,祖辈点油灯”的历史。他们载歌载舞,情不自禁地唱到:“路通水有电灯明,从此再也不受穷,官想民来民爱官,秧歌送亲情!”

解放以来,国家每年要给黄陵财政补贴200万元。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去年黄陵第一次扭补,并第一次手里有了1600万元。这些钱怎么用?全县干部群众大睁着眼睛,直睃睃地瞅着县领导。

黄陵长期贫穷,许多该办的事情都没有力量去办。全县反映最强烈的一是机关建设,二是边远贫穷山区群众的水、电、路、桥问题。至今县委县政府只有两辆小车,一间办公室里要挤三、四个人。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等机关干部住的都是五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这方面大家要求很迫切。但是边远山区群众的生活那就更困难。这个县沟壑纵横,不少村子不通公路,过河没桥,点的是油灯。群众吃水要么去30里以外去拉,要么下两公里的深沟去挑。有的地方克山病仍在流行,姑娘外嫁,小伙光棍,人们大面积搬迁。象店头镇百子桥村,一共百十户人家,近10年就搬走了82户。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黄陵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每逢下雨,化肥、种子、农药进不了村。公粮、农副产品、不少小煤窑的煤运不出去。

钱往何处使?缠缠纬纬,群众称之为“试心石”。权衡对比,黄陵县领导毅然决定拿出520万元先拔穷根,用于边远贫困山区群众的水、电、路、桥建设。群众为之雀跃,但县上有的干部却想不通。领导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他们一是比较,把机关干部的困难和边远贫穷山区群众的困难摆在一起,看谁最困难。二是向干部讲党性、党风,要求干部一事当前,首先要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谈发展,谈前景。水电路桥问题解决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工农业生产还愁上不去?黄陵富了,还愁盖不起几栋楼买不起几辆小车?!

决策有了,思想通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立即现场踏勘,落实项目,付诸实施。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输电线路15条,改水工程18项,修路80余公里,建桥5座,全县206个村组11100户群众直接受益。90%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

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年在延安地区,黄陵农田基建的规模最大。往年黄陵的公购粮至少需一个月才完成,而今年只用了3天就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全县财政收入已达1500万元,为全年财政收入计划的110%。 本报记者翟龙 本报通讯员 红春 俊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