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10月04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难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文人的“清贫” 亚运会感赋 崛起于旬阳的“祝尔慷” 广告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谁知万险中 得此希世奇”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文人的“清贫”

高时阔

年仅49岁的“时代歌手”施光南瘁然倒在心爱的钢琴上,14天后便撒手而去了。有人叹惜:又一位英年早逝的罗健夫、蒋筑英!有人赞誉:施光南尽管留下了那么多的遗憾,但他“甘于清贫”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也许是对正直文(不正直的文人不在此列)“甘于清贫”之类的说法听多了,也许是自己作为文人虽然“清贫”却并不怎么“甘心”,因而由不得想对文人的“清贫”议论一番。

古往今来,正直的文人大多是“清贫”的,这大抵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保持个人的节操,鄙视金钱富贵,能捞钱而不捞,能富起来而不愿富。如清代的郑板桥,曾是一方父母官,富起来的门路多得很,但他却“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其时虽然两袖清风,却保住了一身正气。二是虽有挣钱的本事,却没有富起来的门路,只好无可奈何地厮守“清贫”。如曹雪芹,虽才气过人,诗、书、画、艺样样精通,但晚年却“举家食粥酒常赊”终于在困顿中死去。

淡泊名利,“不使人间造孽钱”,这样的清贫,令后人敬仰;虽身怀绝技,却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清贫,只能给后人留下惋惜。

正直且清贫的文人果真都“甘于清贫”吗?莫非他们不知道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要比糠皮野菜好吃得多?不懂得裘衣皮袍要比破衣烂衫暖和得多?只是他们在“金钱”与“良知”二者之间比一般人更加果断地选择了“良知”。

当然,正直的文人也为他们的“清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曹雪芹因贫病无医,以致“书未成,泪尽而逝”;杜甫晚年辗转流离,饥饿、疾病、漂泊终于夺走了一代诗圣的性命;而当代的罗健夫、蒋筑英、施光南们却以他们的“英年早逝”回报了自己的“清贫”。

或曰:物质是速朽的,精神是不死的。曹雪芹为后人留下一部史诗般的巨著,足以使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自豪;生前穷困的荷兰画家凡·高,身后留下的作品价值连城。可以预想,若干年后,施光南留下的一首首优美的旋律也将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精晶。“清贫”的文人,身后大都是“富有”的。然而,人活着毕竟是美好的,让正直的文人活得好一点,也是国家、民族昌盛的一个标志。

施光南去了,亲人的悲痛欲绝,高规格的葬礼,都无法补救逝者的遗憾于万一。倘若施光南不是那么“清贫”,他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匆匆而去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