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的写实艺术(下)
张文立
陶马的雕塑技艺在秦俑的雕塑中更为突出。马头方正,棱角显露,两耳短促,双目大而有神,鼻广口阔,腿部筋腱突出,四腿开张,臀圆肉满,造型富有活力,显得异常神骏。杜甫在咏良马诗中说:“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说明良马的双耳短促如削竹,腹肋开阔,挺拔有力。相传伯乐作的《相马经》中指出,“马头如王,欲得方;目如丞相,欲得光;脊如将军,欲得强;腹肋如城廓,欲得张;四下如令,欲得长”。“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陶马的塑造,基本符合这些要求,也符合马的解剖比例。秦人善养马,其祖先以为周王养马起家,对马的形象及生活极为熟悉,为后来的雕塑提供了生活基础,也为秦兵马俑的写实艺术提供了物质基础。
秦代雕塑家的写实是严谨的。陶俑头上的发髻,挽结的走向及一丝一丝的头发,都缕缕刻出。最典型的是坐兵俑(跪射俑),鞋底的针线也刻得和生活中一样,两头针脚密,中间稀。陶马口中的牙,早不为人注意,但也塑成四至六颗,说明正是精壮的青口马。这些都反映了秦代雕塑已十分成熟。当然,由于秦俑这个特定的题材和秦代的特定的生活环境,束缚了艺术家的手足和思想,使这些雕塑家的艺术水平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秦俑在初制成是有颜色的。这些颜料都是矿物质或植物质颜料。现在从出土的陶俑及粘附在土中的迹象中,可以知道,有粉红、粉绿、粉蓝、朱红、赭石、粉紫、天蓝、枣红、中黄、桔黄、白、黑等。从部位看,脸和手都是粉红的,其他颜色如衣、甲、靴上、马耳、马口中也是红的,马牙是白的。施色的方法是,先在烧成后的陶俑、陶马身上涂一层明胶作底,在底色上敷彩。绘彩一般是平涂色。在秦俑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塑绘结合的痕迹。即将绘彩作为雕塑的补充,在雕塑时为绘彩留下余地。比如,陶俑的眼刻的较小,通过给眼珠施白色,眼仁用黑笔点睛,再画出眼圈后,眼睛便大一些了。中国的彩绘,讲究三分塑七分彩。要将塑和彩结合得好,两者相得益彰。由于衣、裤大面积的多是粉绿、粉蓝、天蓝等冷色调的颜色,而朱红、中黄等暖色多施于小面积的发带、履靴、甲带上,所以,整个俑坑原来的基本色调是冷色调的,气氛显得清丽而阴冷,并不因为施彩而使气氛热烈。这也是因为它作为陪葬品的原因而使之然。
始皇帝追求帝王威赫和显示荣光的目的,留下了一代艺术珍品。常常有人问,秦俑与希腊雕塑哪个好?其实,要分优劣,不是比较的目的。古希腊雕塑以个体见长,秦俑以博大为优。因为地理环境、社会背景、采用材料、雕塑者的艺术造诣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不同,两者各有特点,各有震撼人心和给人以美的地方。所以,我以为,它们是在古代世界艺术之林中,东西相辉映的两枝奇葩,各秀一枝。它们在现在,同样以不同的形式,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