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黑衣法官”的追求
——记足球国际裁判陈胜才
12月9日进行的第11届“丰田杯”足球赛中,中国国际裁判陈胜才应国际足联之召担任巡边。能在如此高水平的洲际抗衡中上场执法,对中国“黑衣法官”来讲,实属良机难得。
陈胜才今年45岁,来自云南省体委,身高1米78。在云南陆良县文化小学上学时,他便迷上了足球,以后曾代表省少年队参加全国比赛。1964年,他考取了昆明工学院,为了祖国足球事业,却放弃了上大学深造的良机,毅然进入云南省足球队。
1973年,陈胜才结束了运动员生涯,开始从事裁判工作;1978年,荣入文革之后第一批国家级足球裁判之列;翌年初,又随中国裁判考察组赴西德,通过听课、参观和实习,眼界大开。回国后,他更加努力钻研裁判业务,1984年8月,被国际足联批准为足球国际裁判。
裁判工作含辛茹苦,经常天南海北,以绿茵场为家,1973年以来,陈胜才参加了国内所有重大比赛的裁判工作,并多次在重要国际比赛中执法。他差不多每年有一半时间奔波在各个赛区。他有两个孩子,自己经常外出,照料孩子和家务的重担都压在爱人身上。1979年,在参加一次全国足球联赛前夕,他的大孩子突然身患伤寒,住进医院;小女儿当时仅四岁,两个孩子都要照料。陈胜才反复考虑,还是决定要去赛区。妻子理解丈夫,含着眼泪送他离开医院……
谈及这些,陈胜才感慨万端:“足球技术水平和裁判水平相辅相承,振兴中国足球,裁判水平也急待提高。”
佩戴着黑白图案的国际裁判胸徽,陈胜才到菲律宾参加国际足联和亚足联举办的亚洲地区高级裁判训练班,身体素质测验,他在全部40多名裁判中名列第三。由于成绩优异,亚足联特意安排他和我国另两名国际裁判一道到孟加拉国,担任世界杯外围赛印尼、印度、孟加拉国和泰国之间三场比赛的主裁及巡边,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陈胜才又荣幸地担任了男子足球决赛伊朗与朝鲜鲜比赛的主裁判。
尽管如此,陈胜才并不满足。他说:“我国裁判水平在亚洲并不落后,但与欧、美先进水平比,却有较大差距。”俗话讲:人过四十不学艺。陈胜才四十岁以后,却开始自学英语。每次外出,他都随身带着录音机。一天紧张的比赛结束后,别人休息了,他却打开录音机,投身另一场特殊的战斗…… (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