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12月27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祭叶名琛文 剑阁至锦城道中 “集柬”之忧 图片新闻 我国的冰雪节 沈阳城里话皇宫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祭叶名琛文

屈超耘

今年,是爱国志士叶名琛先生逝世132周年。想起先生的英雄事迹和死后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我怀着满腔激愤写此祭文。

叶先生,湖北汉阳人,清道光十五年进士,1847年任广东巡抚,两年后即遇上英人欲强行进入广州城的事件。作为一位地方高级官员,他坚决抵制了英国公使文翰提出的无理要求,并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由于当时广州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加上他威武刚强,才使英国侵略者未能得逞。1852年,他升任两广总督,更加注意英法侵略者的动向。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海面搜查一艘中国走私船“亚罗号”,拘捕了船上的两名英国海盗和多名有嫌疑的人,英人即借口扯了该国国旗,有辱其国,提出赔礼道歉的无理要求。叶先生慎重地研究了当时的形势,放回了嫌疑犯,以表示中方的诚意,但坚持无歉可道,使得英国强盗无言以对。接着,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除向先生提出逮捕曾去“亚罗号”缉拿海盗的水师千总梁定国,还提出要进入广州城谈判。对于这些无理要求,先生断然拒绝。于是,1856年10月23日,英国海军袭击广州城,拉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

幸运的是,对于先生的精明能干和处事慎重,远在英国伦敦的马克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1857年1月7日写给《纽约每日论坛报》《英中冲突》一文中,讲到处理“亚罗号”事件时,说:“确实,这个中国人的逻辑力量是如此令人信服地把这全部问题都解决了。”在同年4月7日给同一报纸写的《俄国的对华贸易》中说:英国人“连跟两广总督直接进行联系的特权都得不到。”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马克思更对先生说了评价很高很大的话:“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谈到英人要进广州城谈判时,马克思说:“海军上将态度专横,大肆恫吓,中国官吏则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要求在广州城内当面会商,叶总督说,这违犯先例……如果有必要这样做,他愿意按照常例在城外会面,或者采取其它不违犯中国习惯与相沿已久的礼节的方式。”伟大的马克思老人,说一个中国人这么多好话,据我知只有先生一人。

遗憾哪,实实遗憾,在马克思高度评述先生高风亮节的同时,我们中国人却对他谩骂有加。清朝皇帝的所谓“迁延日久,以致英人忿激,突入省城,实属刚愎自用,办理乖谬,大负委任,著即革职,”我们就且不管他,只说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新出版的历史书,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几乎众口一声地谴责这位民族忠臣,实在使我不能理解。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史稿》中说:“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惧怕事情闹大,完全屈服,把被捕人犯全数送到英领事馆。”谈及英人要求进入广州城时,“叶名琛忠实执行了清政府的政策,不作任何布置,坐等侵略者的摆布。”人民出版社出的《帝国主义侵华史》说:“叶名琛平日妄自尊大,外敌当前,却表现出畏葸怯懦的态度。”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他事前既不作积极准备,临战又不肯抵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史问答》说:“两广总督叶名琛,是个昏庸的官僚。对人民亟端残暴,对侵略者色厉内荏。”河南人民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问答100题》说:“叶名琛不作抵抗侵略的准备,也不准人民团练自卫,为侵略者开了方便之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中国近代史常识》说:“由于叶名琛不修战备,英法军攻陷了广州。”北京出版社出的《清朝史话》说:“住在广州城里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一贯以屠杀革命人民为功,对侵略者却始终不敢抵抗。”够了,够了,僻居商洛深山的我,在当地图书馆查找资料,凡见到有关鸦片战争的书,没有一本不骂先生,这使我很觉伤心。

叶先生是1858年1月5日广州陷落后被俘的。当时,他深知英人要把他送到海外,叫人取来中国的官衣官靴,穿戴整齐,还带上本国的粮米和厨师、理发师。到印度加尔各答后,先后被囚禁在一个炮台和一所住宅内。粮米吃完了,他坚决不吃外国的食物,绝食8天而死在床上。公允地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民族气节,可《清朝史话》一书却说:“咸丰八年四月九日,这个……昏愦总督就死在那里。”其口气,大为不敬。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提倡把一定的历史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但是,我国知识界的一些同志,却忘了这一条马克思主义原则,竟然对叶先生采取了有悖历史真实的评价,这不能不叫人惋惜。

走笔至此,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并非题外的问题。平时,一些同志张口闭口不离马列,而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却常常对革命导师的话抛在一边。不必讳言,叶先生的一言一行,远在万里之外的马克思,不可能了如指掌。但是,对他在广州事件中的总体和主要表现,却十分清楚。他对叶先生的评价,不是凭印象说话,而深入研究了当时中英两国的文件得出的权威结论,我数了一下《英中冲突》一文中的引文,他竟然多次地提到叶先生,还引了他给英人答复的5条和谈话原文。这些100年前的文书,白纸黑字,权威地说明马克思对叶先生了解之深。可惜,这些话,我们的一些研究家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唉,倒霉的叶先生!在祭文行将结尾的时候,我禁不住高声呐喊:叶先生的名字应该大写!泼在先生身上的污水应该揩掉!

愿叶名琛先生九天之灵太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