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间充满笑声
——记全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九冶五公司石均录
刘纪生 虎崇森
他,只上过两年学的泥瓦匠竟创作出40多万字的《呼家将》,一下子发行19万册;创作的故事、话剧、电视小品十几个获陕西省优秀作品创作奖、最佳导演奖,二十多年为群众业余义务演出500多场次,足迹遍及秦岭山麓、渭水两岸。他就是九冶下属一个队的党支部书记石均录。
1950年,他是工会文体委员,工会排一出《红花也要绿叶扶》的话剧,导演说:“均录,这工会小组长你来当吧?”
没法,硬着头皮上台,晕头转向,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手不知往那儿放。下了台,赌咒发誓:“这辈子要再登台,不是人!”
1970年公司迁到山西中条山,有次排节目,说相声的要说《黄鹤楼》,他听石均录哼过京剧,非要他作搭档。没奈何,半夜里背台词,冲着大山当观众,练了好些日子。到地区一演,还弄了个二等奖,推荐参加省上文艺汇演,又是二等奖,从那,他成了工会专门负责文艺的专干。
1982年那阵,刘兰芳的《杨家将》风靡全国,石均录心想自己过去学过许多段子,给群众说说不行吗?于是那些天,他晚上一点点回忆,然后一段段说了起来。在省上演出,省群众艺术馆的同志问:“你能不能把它整理出来,我们发表。”
“发表,我的妈!”石均录心想,自己一个上了两年学的老粗,东西还能发表。于是他和宝鸡的高钦贤一讲,老高文墨好,创作故事也多次获奖,一听他说,高兴得拍着大腿:“干!”
两人一合计,石均录说,高钦贤记。工作忙又要演出,石均录用录音机录下交给高钦贤。没多久,《群众艺术》连载出来,未来出版社看到又联系出书,于是40万字的《呼家将》问世了。
石均录的《呼家将》在一些单位演出后,相约的单位接踵而至。宝鸡市电台得知此事,用了十几天时间,给他录了音,在全市播放。后来参加全国市台评书会,不少市台请求转播。这一来,宝鸡地区很少有人不知道石均录的。外县也频频来请。扶风县搞农贸交易会,请他去演出,一连七个晚上,他白天在宝鸡上完班,马上奔火车站,演出结束,又乘火车回宝鸡。原计划晚上8点演到10点,可观众不答应,只好延长到12点。
近两年,石均录又对电视小品、小话剧感上兴趣,今年春节,演出的《老柴醉酒》《恼人的敲门声》获创作奖,他获最佳导演奖。
石均录常年坚持义务演出,许多单位过意不去,坚持要给他报酬,石均录说:“我在九冶干活,公司发给我工资,我还要钱干啥?只要大家喜欢我的节目,我能给群众带来笑声,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