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胜在晋祠
齐连声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有幸到晋祠一游,着实饱了眼福。
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亭台对映,殿宇壮观,不失为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李白曾挥毫留诗:“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这脍炙人口的吟咏伴随着这里的美色奇景而留芳百世。
这里不仅有富丽堂皇的古代文明建筑,而且有着那“剪桐封弟”的动听传说。周武王姬发驾崩后,其年幼的儿子成王姬诵继位。一日,周成王与幼弟姬虞做游戏,他把一片梧桐树叶剪成诸侯举行礼仪时用的玉珪,对姬虞说:“把这玉珪给你,你去唐国做侯吧!”天子口中无戏言,只好封姬虞去唐国做侯了。姬虞到了唐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此后的700年国泰民安。姬虞死后,他的后裔为了“追根思源”以求万世永昌,在风景秀丽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立祠永祀”。因姬虞是姬诵的弟弟,那时弟称叔,故把此称为“唐叔虞祠”。
叔虞死后,葬在了晋水之南,至今晋祠西南有叔虞墓,人们称之为晋王岭。他的儿子燮父,后迁晋水旁,更国号为晋,被誉为晋王。故唐叔虞祠又称晋王祠,晋祠也就为其简称了。
北宋天圣年间修建起的圣母殿,虽历尽千年,但又经历代经营擘划,今日仍固如当初。它作为主殿,位居最后,座落在大树掩映之中,前有鱼沼飞梁,后拥悬瓮主峰,左傍善利泉,右临难老泉。圣母殿前廊上面悬挂有一块宋代保存下来的巨型主额,上书:“显灵昭济圣母”。相传,圣母乃邑姜,即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之后,成王和叔虞的妈妈,她是历史上很有名望的一位妇女。其丈夫周武王曾夸她:“贤于内治,明胎教之道”。
游人进入圣母殿,宛如置身于华丽宫帏之中。圣母邑姜,凝神端坐中央,头戴凤冠,身披蟒袍,面目严肃,仪表非凡,贵妇人之神气劲咄咄逼人。分列两旁的42尊侍女,一个个口有情,目有神,惟妙惟肖,情态逼真,堪称我国雕塑艺术的杰作。
据载,唐叔虞祠初建于公元5世纪北魏时期。北齐天保九年,皇帝高洋自定晋阳为别都。他雅爱晋祠山水,于是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首先建起了难老泉、善利泉亭,又筑大池,架飞梁于水上,取“曲水流杯”之意,筑流环池,且在池中点缀了流环亭;筑八角池引善利泉水入智伯渠;此外,还兴建起宝墨堂、清华堂、环翠亭和望川亭台等。
然而唐叔虞祠也经历了不测的浩劫。金贞祐元年,蒙古军三路南下,其右路军经太行大掠太原。晋祠的殿柱成了拴马桩,祠宇遍地马粪,撤兵时整个祠堂火光冲天,除了圣母殿和舍利生生塔外,“余皆成为灰烬”。
如今的晋祠,实际上是乾隆三十六年重新扩建而成的。乾隆十三年,官至户部尚书的浙江籍人士梁国治任山西冀宁道时,见到晋祠荒废之状,产生了重建祠宇念头。后升任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时,又想及此事。于是致函交往颇深的山西布政使朱圭,朱圭即批示冀宁道徐浩,交给太原县令周宽“总领其事”。这样,经过“奉檄重建”,建起了正殿、配殿等诸多建筑。今天的晋叔祠曾多次修缮,但仍为乾隆重建的格局与规模。
晋祠的美,体现着神奇的传说与甜美诗意的结合。这里的一泉一阁,都诉说着感人的故事,一草一木都洋溢着叫绝的奇山异水。当人们游览于晋祠之中时,都似乎在诗海和仙境中徜徉。此时我想起了陈毅的《游晋祠》诗:“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题遍。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帝王兴废长已矣,人民世纪金不换。”元帅拳拳之心如难老泉水晶莹碧透,四季长流。